齐河政协“她”力量:她用缝纫机织就希望,1200位农村妇女的笑脸里,藏着家乡的未来

齐河县政协委员、齐河嘉艺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秀梅,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成长为带动千余名农村妇女脱贫致富的“领头雁”,用坚韧与爱心编织出乡村振兴的温暖画卷。

从留守妇女到“领头雁”

2003年,因为要照看刚出生的孩子,在外打工的王秀梅回到大黄乡,成了当地一名“留守”妇女。

她发现,姐妹们农闲时既想挣钱又走不开,这份对乡邻处境的共情,在她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把玩具加工活带回家做,让姐妹们既能顾家又能挣钱”。

创业之路从不是坦途。王秀梅咬牙买了10台缝纫机,拉着几个志同道合、能吃苦的妇女艰难起步。

从最初的十几人小队伍,到三十四人的小规模加工点,她白天钻研技术,晚上奔波送货,用双手一点点筑牢根基。

2008年,她在县城租厂房;2016年,借着返乡创业政策东风,正式成立齐河嘉艺玩具有限公司,把最初的念头做成了规模产业。

帮一个,带一群

“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

有人因家人重病负债,她当场资助3000元购置电动三轮车,又送去8台缝纫机,并派老员工上门指导,帮助对方开起加工点。

另一位女工的丈夫患精神障碍,她既给妻子安排岗位,又把简单手工环节交给丈夫,让全家都能出力。2022年,她还悄悄为这位女工补缴了养老保险。

如今,公司推行“共富工坊”:能进厂的优先安排岗位,人均月增收1000元以上;出不了门的,免费送料、送技术,在家就能挣钱,累计带动 1200余名妇女灵活就业。

为解决孩子放学后无人看管难题,2016年,在大黄乡以及市县妇联的支持下,她在公司建起“四点半学校”,提供课业辅导和亲子活动,让妈妈们能安心工作。

这样的事,在王秀梅的创业历程中还有很多,她用实实在在的帮助,让一个个困境家庭走出阴霾。

把责任写进提案,把荣誉留在乡村

作为县政协委员,王秀梅围绕“互联网+教育”“校园霸凌”等议题提交提案;作为企业负责人,她带领公司获得省级“大姐工坊”、县级“三八红旗集体”等称号。

眼下,她仍在推广“企业+农户”模式,让更多农村妇女融入产业链,为乡村振兴增添源源不断的巾帼力量。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任俊铭 李昕

编辑|钟伟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