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学生资助工作则是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为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顺利完成学业,平原县教体局持续优化机制、精准施策,构建全方位学生资助保障体系,真正让助学政策如春风化雨,为莘莘学子托举希望、照亮前程。
全方位管理
“润物无声”践行服务
制度是保障工作规范运行的基石。平原县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制度建设,多措并举推动政策精准落地。
结合国家和省级学生资助政策,县教体局立足实际,联合县财政印发《平原县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确保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实现全学段覆盖。自2025年春季学期起,将普通高中及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平均资助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2300元,并将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三年级在校涉农专业学生,及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国家助学金资助范围。
奖学金颁发仪式现场
沃土深根,润物无声。平原县推行特殊困难学生资助“免申即享”政策,主动服务实现“政策找人”,为困难学生默默传递关爱。此外,还全面应用了《山东省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量化指标体系》,实现认定标准和尺度统一,提高认定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规范性,真正让每一份资助都能帮到最需要的学生。
政策宣传全覆盖
打破资助信息壁垒
为确保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平原县创新宣传矩阵,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宣传体系,力求实现政策信息的“精准滴灌”。
在线上,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资助政策解读、申请流程指南等内容,以图文并茂、生动易懂的形式向广大学生和家长普及资助知识,有效扩大了政策宣传的覆盖面。
在线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平原县学生资助政策告知书》《致初、高中毕业生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让政策信息走进每一个家庭。学校还举办校园主题班会,深入社区、乡村发放宣传资料等一系列宣传举措,确保政策信息直达每一位有需求的学生及家长,打通政策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考入曲阜师范大学的宋世昊和青岛黄海学院的付英浩,了解到国家助学金和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及时提交了申请。通过认定后,他们办理了国家开发银行生源地助学贷款,于2023年9月顺利步入大学。“助学贷款帮我缓解了压力,不再有后顾之忧,能够更加专注地完成学业。”如今,刚开启大三生活的他们,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满怀感恩。
数据“精准识别”
为特殊群体托底
精准识别资助对象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只有准确掌握特殊群体学生的信息,才能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资助。平原县依托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山东省特殊困难学生资助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自上而下推送+自下而上申报”的双向联动机制。自2024年以来,通过双向联动机制和系统比对,成功锁定1585名特殊群体学生,有力支撑了各学校开展特殊困难学生认定工作。
助学贷款办理现场
此外,利用“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核查系统”,县教体局资助中心进行了细致核对,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为各学校精准认定资助对象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全学段资金保障
筑牢“求学防线”
为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在不同学习阶段获得必要的资助,平原县按照全学段覆盖的原则,实施了多元化的资助政策,包括免学费、助学金、生活补助、奖学金等,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个学段的资助全覆盖,确保“应助尽助、不漏一人”。
2024年以来,全县累计资助学生14613人次,发放资助金额1061.7181万元。通过全学段的资金保障,筑牢了困难学生的“求学防线”,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多方联动聚力贷款
护航学子成才路
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进入大学的重要途径。平原县采取一系列措施,确保助学贷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
通过平原教育公众号、平原欣闻客户端等平台,提醒学生和家长办理时间、办理流程等。设立生源地助学贷款固定办理点,并对助学贷款受理大厅进行升级改造。在暑假期间,选聘13名志愿者,采取节假日、双休日轮流值班制度,确保助学贷款受理高效化。2024年至今,共计受理生源地助学贷款2715笔,贷款金额达 4027.42万元。
此外,建立“网格化管理”密切联系制度,发挥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和当地党委、政府、基层组织地域熟、人员熟的优势,12个乡镇(街道)共同助力贷款回收工作,本年度已回收贷款611笔,回收金额502万余元,当年回收率98.83%,位居全省前列。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春杨 通讯员|唐玮 编辑|许欢
审核|刘春杨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