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多措并举推动移风易俗走深走实:红白事“瘦身” 乡风文明“加分”

“彩礼本是心意表,莫让攀比成负担。日子过得好不好,不靠排场恩爱甜!”近日,在禹城市辛店镇禹北公园的树荫下,金色年华艺术团谢芝友老人手持快板,一段自编自演的山东快书《彩礼瘦身记》引得现场观众掌声不断。朗朗上口的唱词不仅道出了群众心声,更折射出禹城市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新风的坚定步伐。

志愿者在张庄镇大集上发放移风易俗宣传页

像这种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宣传方式,正是禹城市推动移风易俗深入基层的生动缩影。自2024年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全市坚持政策推动、党员带动、部门联动,针对婚丧大操大办、高额彩礼、恶俗婚闹等突出问题,以务实举措推动文明新风落地生根,一股节俭、文明、向善的新风尚正悄然形成。截至目前,全市已规范办理婚事2052场、丧事3914场,全部达到移风易俗标准,大操大办、恶俗婚闹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在基层,红白理事会发挥着关键作用。全市54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以党组织负责人为会长的红白理事会,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印发《禹城市深化移风易俗专项行动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红白事操办标准,让群众办事有章可循。

“我们不只是发文件,更要树榜样、讲故事。”禹城市委宣传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主任彭晓介绍。当地通报表扬了一批“金牌红白理事会”和优秀村规民约,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让群众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全市2.3万名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带头践行新风,自觉抵制超标准宴请和违规人情往来。

除了辛店镇利用快书等传统艺术形式宣传移风易俗外,全市各地也积极探索特色做法。梁家镇东店村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全村121户人家已培养出7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和46名本科生。村里以“优‘梁’家风”建设为主线,修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广场、家风亭、博士墙等设施,定期开展“孝善家庭”“和美家庭”评选活动。“我们不只是培养人才,更要用文化反哺家乡。”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春说。

移风易俗不仅要树新风,更要解难题。梁家镇周庄村的幸福食堂就提供了新思路。原来村里红白事帮忙人员的吃饭问题一直是个麻烦——要么订餐贵,要么自己做饭累。如今,红白理事会与幸福食堂合作,统一提供卫生可口的大锅菜,只收取成本费。“既省事又省钱,主家也轻松。”周庄村负责人孙德建说道。

服务阵地也在向前延伸。今年七夕节当天,市婚姻登记中心将移风易俗融入服务全程,通过家庭辅导、发放倡议书、签订承诺书等方式,传播“重人品、轻财礼”的择偶观。不少新人表示,“这样的引导暖心又实用。”张庄镇则利用传统赶集日人流密集的特点,组织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移风易俗赶大集”活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群众参与是关键。禹城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通过“小板凳恳谈会”“庭院微宣讲”等灵活形式,开展政策宣讲和主题实践活动170余场,让群众从“被动听”变“主动讲”,从“看热闹”到“一起干”。

移风易俗并非一朝一夕之事,既要靠制度约束,也要靠文化滋养。全市持续开展“优良家风传承”“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主题活动,培育出“安仁榜样”、莒镇“乐学向善”榜样基金等11个农村精神文明品牌,让文明新风真正融入日常、化作经常。

“我们将继续聚焦群众关切,完善长效机制,让移风易俗工作更接地气、更得民心、更有成效。”禹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境轩表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李海玲 通讯员|梁民 李超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