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枣乡戏社”唱出百姓精气神

9月6日中午,阳光正好。72岁的郭培光刚吃完午饭,就拎上水杯赶往村口等开往市区的公交车。等车间隙,他站在树荫下,不自觉哼唱起《大登殿》选段,脚底轻轻打着节拍。

每周六,枣乡戏社安排了河北梆子专场活动。对郭培光这样的老戏迷来说,这是一周中最值得期盼的日子。


下午3点,演出正式开锣。戏社大厅早已座无虚席。郭培光登台,一句“宗宝做事太大胆”刚落,便赢得满堂喝彩。这位从40公里外乐陵市郑店镇张太华村赶来的老人,在这里过了一把戏瘾。

“以前只能在家自拉自唱,如今有了真正的舞台,浑身的劲都有处使了!”他擦去额角的汗珠,眼中闪着光。

这个广受百姓欢迎、戏迷喜爱的枣乡戏社,于今年初在乐陵市文旅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正式启动组建。做生意的张万华是一名戏曲爱好者,看到大家常在公园广场凑堆唱戏,便萌生了“搭个正式戏台”的念头。乐陵市文旅局了解群众需求后,迅速提供一处近300平方米的室内场地,解决了戏社的场地问题,并持续做好相关服务与保障工作。张万华带头,众多戏迷朋友共同搭建戏台、筹备戏社发展……就这样,一个老百姓自己的“戏曲乐园”,在位于乐陵市中心的文庙古文化旅游区扎下了根。自此,戏迷们不管风雨寒暑,活动照常不误。

“我们紧扣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坚持‘把舞台交给群众,让百姓成为主角’,积极培育基层文化带头人和志愿者,通过‘传帮带’不断壮大文化骨干队伍,辐射带动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乐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刘敏说,在乐陵,群众既可以在枣乡戏社唱戏听戏,也能加入群星合唱团放声高歌,还能参与“簌簌枣花”读书会,感受朗诵与阅读的魅力。丰富的群众文化品牌,有效满足了百姓多样化、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锣鼓一响,八方来聚。戏社开办3个月来,不仅本地戏迷场场不落,还吸引了山东庆云、河北盐山等地的票友远道而来。最远的王朝阳家住70多公里外的济南商河县,每周末往返近3个小时,就为唱上一段、听上几腔。“这儿的戏味儿正,听着心里舒坦!”他脸上的笑容堆成了褶子。

“平均年龄60岁往上,精神头儿比年轻人还足!”张万华指着戏社门口排得满满的活动安排表笑着说。周二河北梆子、周三京剧主场、周末专场轮番上演,逢年过节还加演折子戏。最热闹时,座位根本不够,得四处借凳子。

退休前在住建部门做财务工作的李静,正准备登台。她和几位老姐妹原先只是“客厅票友”,如今站在《江姐·红梅赞》的舞台上,一亮嗓、一转身,已有几分专业演员的风范。“以前是对着镜子唱,现在是台下几百双眼睛看着——这感觉,真带劲!”她收拾整齐,在老姐妹的呼唤声中快步走向舞台。

在枣乡戏社,像郭培光、李静这样的“资深戏迷”已有80多人,甚至还吸引了乐陵河北梆子剧团已退休的专业演员加入。每逢活动,大家踊跃登台、倾情演唱,气氛十分热烈。

戏社的“成长日记”中,还有更多暖心计划。张万华最近正联系济南京剧协会,邀请专业演员前来“传帮带”;元旦戏曲大赛也在紧张筹备中。更令人感动的是,戏社定期组织前往敬老院演出,《红旗谱》《打金枝》等经典唱段反复唱响。老人们听得入神,有的跟着节奏轻轻拍掌,眼里有光。

天色渐晚,戏台上的锣鼓声依旧铿锵,台下是一张张含笑的脸。这个由戏迷自发搭台、政府助力托举的百姓舞台,正用淳朴乡音串联浓浓乡情,在枣乡大地上唱响新时代的文化之歌——这里唱的是传统,聚的是人心,暖的是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于春芝 通讯员|王春梅 曹明燃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