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县赵官镇官庄村党支部书记陈立山:带村民致富 让乡村焕新颜

9月17日,清晨薄雾散尽,阳光洒满齐河县赵官镇官庄村的街巷。村东头齐河明宇电子有限公司的厂房里早已机声低鸣,三十多位女工的手指在线束与端子间灵巧翻飞;村中心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几位老人悠闲散步,整洁的沥青路中央花团锦簇,两旁的墙上移风易俗画作格外惹眼;村两委办公室里,党支部书记陈立山正与红白理事会的成员们梳理着本月将要简办的婚丧事宜……这个黄河岸边曾默默无闻的小村庄,正因一位归乡支书和他带回的“三重新气象”——产业兴、乡风淳、环境美,悄然焕发着生机。

车间里的希望

线束串起致富路



2023年7月,在济南打拼多年的陈立山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放下经营有成的生意,回到家乡官庄村,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刚回村,一幕景象便引起了他的注意:“不少妇女围着灶台转完就在村头闲坐,有力使不出。”多年的商海阅历让他敏锐地意识到:要留住人、振兴村,必须让乡亲们在家门口有钱赚。

说干就干。陈立山一头扎进走访调研中,凭着经商积累的人脉,一次次外出洽谈、牵线搭桥。几个月奔波后,通过朋友介绍,2023年9月,最终引进了齐河明宇电子有限公司,主要为车辆生产厂家提供成套线束制作。没多久,齐河明宇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便在村东西大街的一处闲置院落里转动起来。

走进工厂,车间明亮整洁,流水线整齐排列。46岁的张俊英正麻利地将一束束彩色导线卡进塑料接件:“以前就守着几亩地,想挣钱就得撇家舍业去外地。现在走几分钟就到厂子,计件算钱,家里老人孩子有点事,抬脚就能回去。”指尖翻转间,零散部件迅速变身规整的汽车线束。如今厂里31名女工大多是本村村民,平均月工资超2000元,既解了企业的用工之急,更圆了她们“挣钱顾家两不误”的朴实心愿。

“计件制是灵魂。”陈立山站在忙碌的流水线旁解释道。工人可自由安排时间,农忙务农、家中有事随时离岗,计件报酬让勤劳者多得。如今,这条扎根在官庄村的生产线创造年产值近百万元,村集体增收6万元。这些其貌不扬的线束,正为官庄村编织着看得见、摸得着的产业振兴希望。

广场上的公约

新风吹散旧时俗



产业带来的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催生了村民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官庄村的文明实践广场是全村最热闹的地方,也是陈立山推行移风易俗的重要阵地。9月13日下午,他站在广场中央的石阶上,向围坐的村民宣讲官庄村《村规民约》:“咱不跟风比彩礼,小两口过日子最重要!”“白事孝心不在席面排场,厚养薄葬才是真道理!”他举的都是真实发生的例子——某家因高额彩礼婚后负债吵架,某户办白事花了数年积蓄。这些“身边事”让村民们心服口服。

风俗之变,最难在丧葬。陈立山推动组建了由20多名村委与乡贤组成的红白理事会,推行“分组负责、规范操作”模式。村里有白事时,理事会成员第一时间登门。四个小组分工明确:接待组安顿吊唁亲友,后勤组架起大锅准备白菜炖粉条,账务组记录帛金明细,司仪组协调简化流程。没有漫天纸扎,没有流水席面,不设排场“门楼”,实现了流程统一,杜绝铺张浪费。陈立山介绍:“以前办个白事,流程繁琐,还不少花钱。现在理事会包办,一切从简,减轻了家庭经济压力,也符合当下倡导的文明新风尚。”如今的官庄村,“薄葬”习俗蔚然成风,不搞攀比的文明新风吹进各家各户。

喜事同样化繁为简。近几年,在陈立山的带动下,近两年好几户村民订婚都按“村规”新风来办,把“小见面”“大见面”“会亲家”“定婚事”等繁琐的程序合并,一桌家常菜便敲定了良缘。红事新办、白事简办的规矩,让原本可能引发攀比、浪费的仪式变得庄重而温情。“省下的钱,给老人添几件新衣,帮孩子存着上学多好!”村民们的感慨,道出了移风易俗带来的真实获得感。

街巷间的身影

双手点亮洁净村



车间忙生产,理事会忙风俗,而陈立山的目光还落在一花一木之间。他深知,村民的幸福感,始于打开家门那一刻的目光所及。回村第一年,他就将人居环境整治列为“开门大事”。

“广场的杂草得清,健身器材要修,沟渠垃圾得清运!”他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列出细节清单。除了环卫工人外,陈立山还带动村里党员干部组成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团队义务劳动。每隔一段时间,陈立山就扛着铁锹出现在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和村委班子一起清理排水沟里的腐叶淤泥;秋风吹落枯枝,他又带着工具挨条街巷修剪路中央绿化带的杂枝;冬雪初融,他带头用竹扫帚把硬化路面的积水积雪扫净。在他带动下,党员和村民代表自发认领责任区,保持洁净村居环境成了村规外的默契。

环境改善润物无声。昔日杂物堆积的卫生死角变成了小菜园,废弃墙面粉刷后绘上了孝老爱亲主题壁画,新设分类垃圾亭让垃圾桶不再蚊蝇乱飞。村民马振来指着家门口的小花坛乐道:“支书带人在村子里种了许多花,花开的时候村里别提多美了,夏天摇着蒲扇坐这儿拉呱,舒坦!”官庄村的每一条洁净巷弄,都在无声讲述着一位支书如何用实干扮靓家园的故事。

暮色轻笼官庄村,电子厂的女工们有说有笑地走出车间,穿过修葺一新的街巷回家;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的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几位老人坐在新刷漆的长凳上谈论庄稼收成;村委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陈立山对照着笔记本,规划着新一年的帮扶计划——联系线束厂拓展订单,添置一批分类垃圾桶,组织村民排练移风易俗新剧目。

“既然乡里乡亲信我,就得干点实在事。”从省城归来的陈立山,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汉子,早已把振兴家乡刻进了生命的历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孟志远 通讯员|赵晨杰 张孟菡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