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乐陵经济开发区,汇源集团“双链”融合项目数智化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对生产线做最后调试。
该项目是汇源集团布局全国的首个智能化生产基地。项目全部投产后,年可加工20万吨水果和纯果汁、20万吨鲜食玉米,同时具备25万吨水果存储能力。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这个项目还卡在一个看似基础却至关重要的环节上——水。
“项目全面投产后,日用水量预计将超过1.2万立方米。原有的自来水管网不仅管径偏小,水价也偏高,根本匹配不了新生产线的需求。”汇源集团乐陵工厂负责人张吉路回忆起当时的困境,语气仍带着几分焦急,“水不到位,生产进度会一拖再拖。”
用水问题,成了横在企业发展路上的一道坎。
转机出现在一次项目推进会上。汇源公司负责人向乐陵经济开发区负责项目推进的首席政府服务官李文举道出了企业的难处。让他没想到的是,开发区管委会立即联系组织市自来水公司和施工单位的专家团队,来到了汇源厂区。
“他们一行人从厂区到水库,反复勘察管线走向,比对接入方案。”他说,“我们原本只是想反映问题,没想到政府直接‘组团’上门了。”
经过连续多次实地调研和多方论证,最终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浮出水面。从距离厂区2公里外的一个管道井,可以为企业专设一条供水管道,引入丁坞水厂自来水。
方案定了,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专线铺设涉及土地协调、资金保障等一系列问题,任何一个环节卡壳,通水时间就会延迟。
此时,乐陵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主动揽下协调任务,成立工作组,一边协调乡镇推进地面清表,一边对接乐华公司进行施工,企业实现“零成本接入”。涉及的土地问题,开发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不到半个月就完成了协调。
施工赶上炎炎夏日,施工队伍顶着高温推进工程。2公里的管道,从开挖到贯通,仅用了25天。
6月28日,汇源项目正式通水。“水压稳定、水质清亮。”拧开水龙头,看着水从管道里流出,汇源公司负责人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地了。“马上就要试生产了,这水来得太及时了!”他说。
更让企业感到暖心的是,新管道引来的水价更便宜,企业成本进一步降低。
用水问题刚解决,用电保障也同步跟进。全部投产后,18条生产线同时运转,日电力负荷高达12万千伏安。这么大的用电需求,靠企业自己去跑手续、建电站,不知要到什么时候。
而这一次,没等企业张口,政府已经送来了“定心丸”。开发区主动告知,双回路供电系统已纳入规划,通过协调电力公司争取省电力配套,手续全程代办。目前,一路电源已进场施工,另一路也正在协调推进中。
更让公司负责人感到惊喜的是服务的“超前”和“精准”。通过“一企一档”机制,乐陵经济开发区定期筛选、精准推送惠企政策。9月4日,根据开发区工作组提供的信息,汇源工作人员参加了德州市发改委组织的资金项目培训会,准备申报中央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此外,工信部门“语料库”项目申报与“行业大模型”两项政策也被及时推送至企业。两项政策让汇源有望获得250万元资金支持,加速数智化转型。
“从反映困难到通水通电,开发区全程帮办,我们几乎没跑腿。”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过去是企业找政策,现在是政策找企业。这种转变,我们感受最深。”
目前,汇源乐陵工厂已进入设备调试阶段,预计月底全面投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杨俊爱 李磊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