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科技小院故事多

8月28日,处暑节气过后,早晚天气变得凉爽。行走在乐陵市化楼镇“吨半粮”核心区,随处可见挺拔的玉米秆擎着饱满的果穗,随着昼夜温差增大,玉米已经进入灌浆期。

位于化楼镇郭寺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乐陵智慧农业科技小院内,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刘兆龙和仇红东正忙着打包整理玉米叶,不久后,这些叶子将被寄回学校进行检测,为他们做的“不同品种耐密高产玉米研究”课题提供样本数据。

乐陵智慧农业科技小院,是乐陵市现有的4所获批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中的一所,旨在借助大数据、信息化等新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从2014年5月乐陵建设第一所科技小院至今,已有金丝小枣、马铃薯、小麦玉米、智慧农业4个科技小院在这里扎根生长,形成了一个科技小院集群。”乐陵市科协主席王燕说,11年间,一批批硕士、博士把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用一项项鲜活的技术突破,让科技的种子生根发芽,结出了助农增收、产业升级的硕果。

研究生走进田间地头,播撒科技“火种”

位于乐陵市郭家街道南夏村的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是2014年由乐陵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也是山东省首家“科技小院”。

初建时,首批2名研究生入驻。农家院里来了研究生,成了村里的大新闻。“毛头小伙子、小姑娘能干啥?”“这些小孩真懂怎么种田?”在质疑声中,研究生住进了村里简陋的平房。田地是他们的实验场,一株株麦苗、玉米苗是他们的研究对象。看谁家的庄稼长势不好,他们主动凑上前来找原因,想办法解决,农闲时把村民召集起来,讲种田的技巧。几年下来,研究生和农民“打成一片”。“现在村民们都叫我们‘专家’,地里遇到什么问题都会第一时间来咨询。”研究生孔钰媛笑着说道。

从被质疑到被信任,背后是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提供的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自成立以来,乐陵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累计入驻4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人均驻站时长达到每年10个月,累计发明专利2项、发表期刊文章20余篇,学生先后荣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山东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60余项。

“我们就是希望真正扎根在农民中间,与农民打成一片,把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科技带到农民身边。”科技小院的首创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提出的这一理念,已根植于科技小院的每一名学生心里。

乐陵是金丝小枣之乡,小枣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近年来,产业发展面临种植效益不高、深加工附加值有待提升等问题,围绕破解这些难题,乐陵市加强与科研院校的联系,建立了山东省农科院(乐陵)金丝小枣产业技术研究院,与省内外6个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021年,乐陵市依托山东农业大学与乐陵市健康食品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山东省科协、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德州市科协、德州市农技协、乐陵市科协共同建设乐陵金丝小枣科技小院,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仁堂为首席专家,带领研究生团队长期派驻科技小院,重点研究解决农业农村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建院第一件事,张仁堂就带着入驻的研究生跑遍了枣林、枣企,记下不少“痛点难点”:食品研发检测成本高,金丝小枣深加工产品创新方向不明……研究生陈尚静在笔记本中写下:“我们的使命,就是把科技‘种子’撒进田间地头、企业车间,破解本地产业科研与生产的‘两张皮’难题。”

正是秉持这一原则,2022年,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科协、山东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德州市科协、乐陵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组建乐陵马铃薯科技小院。2023年,山东易发科智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支持青岛农业大学,建设乐陵智慧农业科技小院。至此,乐陵市科技小院集群初见成效。

把“痛点”变成“突破点”,探索产业融合新路子

“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水平不高,深加工能力不足,好原料卖不上好价钱。”张仁堂一针见血地指出乐陵金丝小枣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在调研的基础上梳理出19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针对小枣深加工短板,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创新采用固态发酵黑化技术,开发出金丝黑枣、金丝黑枣酒、金丝黑枣醋等新产品,使小枣附加值增加了5倍以上。

喜鹊食品(山东)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调味品研发、生产的企业,在科技小院的助力下,与山东农业大学共同实施固态发酵黑化金丝小枣系列功能型调味品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现已成功研发富含环磷酸腺苷、多酚等益生元的新型固态、半固态调味品。

山东民安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魔芋系列产品,由于魔芋淀粉缩水,造成产品净重量减轻,仅此一项,公司每年损失超过500万元。科技小院研发人员到企业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立即与企业深入对接,为其量身定制了“魔芋结安全绿色缩水减损技术研究”课题,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魔芋结缩水率从之前的40%降至20%,一年可为企业减少损失200万多元。

不仅如此,科技小院还建设了中试基地,促进研发成果落地转化,并带动了金丝小枣种植业的保护和发展。

在乐陵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小院的“破题故事” 同样精彩。青岛农业大学派驻马铃薯科技小院的带队老师董绪燕介绍,科技小院与公司共同实施马铃薯全产业链项目,主要开发以马铃薯全粉作为主要配料的主食产品、军用食品和休闲食品,从全产业链推进马铃薯种业创新和行业发展。

前不久,马铃薯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孙庆杰教授带着研究生驻扎车间,已经调试了马铃薯全粉压缩饼干生产线。“我们已经和企业合作制定了团体标准,计划借力学校的特种食品研究院,研发军用能量棒。”董绪燕说。

结合希森集团的育种优势,马铃薯科技小院还在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农业技术综合集成示范基地建立了65亩耐盐碱马铃薯试验基地,选育出耐盐碱、抗病马铃薯新品种(系)21个。在乐陵市农高区、郑店镇、大孙乡建立3处示范田,定期组织科技特派员开展培训,进行技术指导,负责种、管、收全程技术指导服务。

育才“双赢”,拓展合作“朋友圈”

人才培养是科技小院的“长远账”。

“研究生深入一线,在田间地头搞科研、做课题,学真本事,高校培养的是接地气的农业实用人才;研究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带动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能扎根的本土人才成长。”乐陵市农高区党组副书记徐梦弟认为,这是一笔“双赢”账。

除了面对面讲、手把手教,小麦玉米科技小院的研究生在南夏村选择了一批科技种田示范户,通过种示范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田间观摩指导等活动全面覆盖了南夏村,并辐射到郭家街道大牛韩、宋龙海村,丁坞镇杨盘、王木腿社区,郑店樊屯,西段安子杨等村庄,越来越多的农民在研究生的带动下进行科学种田。

“金丝小枣产业创新发展就需要这样的‘领头雁’。”徐梦弟说,在张仁堂教授和他团队的带领下,农高区已自建了一支科研队伍,招考了十多名硕士研究生充实其中。

在乐陵,科技小院已不仅是技术推广的平台、载体,它更像是一个杠杆,撬动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农民等各方力量投身农业发展。以科技小院为桥梁,乐陵市的“朋友圈”不断扩大,目前已与农业农村部、多所农业高校等相关单位实现对接,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机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青岛农业大学教授陈延玲等专家学者,成了枣乡的“常客”,常为乐陵市乡村振兴建言支招。乐陵的科技小院已形成“一院一特色、一业一突破”的格局。

8月5日,山东科技小院学生能力提升活动在乐陵举行,驻乐陵科技小院的首席专家、研究生,及吉林农业大学、齐鲁工业大学的科技小院教师代表齐聚一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介绍了经验心得,云南大学博士生叶松林介绍了科技小院“农场主”式研究生赋能农服链,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包海鹰介绍了菌物与健康;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张吉旺介绍了夏玉米绿色丰产高效关键技术等,活动以线上线下同步联动的形式,面向全国进行直播。“叶松林博士介绍的‘农场主’式研究生赋能农服链,对我们发展智慧农业很有启发。”刘兆龙说。

“科技小院就像一粒种子,已经在乐陵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王燕感慨道:“这粒种子,是科技的种子,也是人才的种子,它孕育着农业现代化的希望,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梦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胥爱珍 见习记者|李姝漫

通讯员|苏安矗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