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1.4万余台农机备战“三秋” | 72万余亩秋作物收获在即

当前,秋粮大面积收获在即,禹城正紧锣密鼓备战“三秋”,从田间管理到农机保障,全方位织密丰收防护网,全力护航秋粮丰产增收。

“现在玉米正处于灌浆期到蜡熟期的阶段,再有20天左右就到收获季,预计平播玉米亩产达900公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达100公斤以上、玉米达650公斤以上。”9月12日,站在安仁镇“吨半粮”生产能力建设核心示范区,尚信齐盛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树军,望着合作社1200余亩连片粮田,底气十足地说。

这份底气,源于农技人员全程“把脉护航”。禹城市农业局副局长李涛介绍,今年麦收后,高温与旱情双重叠加,给秋粮播种和前期生长带来不小挑战,“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迅速组织80余名农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一对一’精准指导。通过推广玉米高精准量播技术、落实滴灌设备与水肥一体化管理等举措,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高效落地,为玉米种植筑牢生长基础。”

如今,禹城72万余亩秋作物长势喜人,将陆续进入收获期。据农业部门前期测产,今年秋粮作物预测产量可达41万余吨,较去年有望增产近5万吨。

要确保丰收成果颗粒归仓,农机保障是关键。9月初,禹城市农业局提前组建“三秋”农机服务队,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维修点开展全覆盖走访调研,检查农机保养状况、安全性能,精准对接农户和合作社的作业需求。截至目前,服务队已调研农机专业合作社15家,督促检修保养各类农机具400余台(套),开展农机操作、安全知识培训5场,培训各类农机人员200人次。

9月13日,位于莒镇的向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里一派忙碌景象:在市农机中心技术人员的现场指导下,10余名工作人员正调试玉米收获机、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除了检修现有农机,还将对合作社48名农机手开展集中培训。”合作社理事长王小明说。

今年41岁的王小明是莒镇南徐村人,自幼对农业机械有着浓厚兴趣。高中毕业后,他从事农机维修行业,积累了扎实的技术经验。2014 年7月,他联合5名村民共同成立向明农机专业合作社,如今服务版图已覆盖周边50余个村庄,还跨区域辐射至平原、齐河、济南等地,常年托管土地约5万亩。“从8月中旬开始,已经‘接单’1.5 万亩,预计今年机收服务总面积能突破1.8 万亩。” 王小明说,之所以敢接这么多订单,底气来自于今年新添置的“家伙事儿”——2台玉米收割机、9台拖拉机、5台高性能播种机和8台液压翻转犁。

“如今,这种‘种、管、收’一条龙的机械化、智能化作业模式,让越来越多种植户尝到了甜头。”王小明指着新购置的雷沃谷神玉米收割机介绍,这款机器采用板式割台,在摘穗过程中能有效减少粮食损耗,每亩地可减损15公斤,相当于每亩多收了一小袋粮食。

为让惠农富农政策真正惠及农户,禹城持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争取力度,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宣传政策、优化补贴申请审核流程,确保补贴资金精准、快速直达农户手中。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16.23余万元,补贴各类农机具998台(套),受益农户达662户。

眼下,“三秋”大忙时节即将到来,禹城已提前组织调配各类农业机械1.4万台(套),全方位做好农机保障,确保秋粮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杨戈 通讯员|梁民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