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市梁家镇东店村:文明润乡村 新风扑面来

近日,走进梁家镇东店村,青瓦白墙的农房错落有致,门前小菜园绿意盎然,议事长廊上老人们遛弯唠嗑,孩童们追逐嬉戏……一幅村容整洁、邻里和睦的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东店村以移风易俗为突破口,通过立新约、传家风、重教育,让文明乡风浸润乡野,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持久活力。

“一纸村约”立规矩:

从“纸上条款”到“心中准则”

倡导婚事新办、嫁娶从简,抵制高额彩礼、奢侈婚礼;丧事简办,不搞封建迷信,控制宴席规模……在东店村文化广场的宣传栏上,红底黑字的村规民约格外醒目。

“以前办婚礼,光彩礼就得十来万,宴席一桌至少1500元,二三十桌办下来,花费可大了。”说起过去的婚俗,村民王强感慨道。如今,这样的“排场”在东店村已成历史。村里专门成立红白理事会,由老党员、村民代表组成“监督队”。每逢村里有红白事,理事会成员主动上门沟通,耐心讲解村规内容,并提供流程指导、场地协调和人力支持,让村民在“简办”中仍能感受到仪式的温暖和人情味。

村民王振财对这项服务感触颇深。去年他儿子结婚,原计划操办三十桌宴席,仅烟酒预算就达数万元。红白理事会获悉后主动上门,协商简化流程。最终婚礼仅设八桌,仪式简化为“新人致辞、长辈祝福、集体合影”三个环节。王振财一算账,总花费不到3万元,比原计划省了近20万。

为让村规民约“活起来”,村里还修建了村民议事长廊。每当村民之间出现纠纷,东店村党支部书记王振春便与大家围坐一起,对照村规民约逐条商量解决办法。“以前谁家占了公共用地、垃圾乱堆,总有人扯来扯去没个准儿;现在对照村约说事儿,谁都服气。”村民方玉合说。

“家风家训”传美德:

从“家庭传承”到“全村新风”

村民王世兵家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块深色木质家训牌,上面刻着独立、智慧、担当等22字家训。“这11个词、22个字可不是随便刻的,是我父亲用毛笔写在红纸上传下来的,后来我特意找木匠做成木牌。”王世兵介绍道家训来历。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他的儿子王振波从小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从村里小学一路考入南京大学攻读博士,如今在中国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成为村里小辈们学习的榜样。

在东店村,家家户户都悬挂着一块精美的家风家训牌。这些家训有的是祖辈传下来的老话,有的是家庭成员共同商量定下的准则,每一条背后都藏着一个温暖的家庭故事。

村民王克喜夫妇把“诚信做事”当作家训,教育孩子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他们家不仅被村里评为“五美家庭”,还成了村里的“活教材”。村民王世友家的“赡养父母”家训,更暖了全村人的心。子女为照顾年迈父母,主动放弃外出打工机会,选择在本地就业。就连12岁的小孙子也跟着长辈学样儿,给老人端茶送水、帮忙打扫院子,成了村里人人称赞的“孝亲小榜样”。

如今,这些家风故事都被展示在村里的文化墙上。王振春说,村里会定期举办“家训故事会”,让村民上台分享家风故事,好家训正慢慢变成全村的文明新风。

“崇文重教”育学风:

从“百年传统”到“时代新貌”

“收到陌生链接千万别点,遭遇诈骗要第一时间报警。”近日,在东店村文化学堂,大学生志愿者正为村民和学生讲解反诈知识。村民王克喜认真记下笔记:“以前光听说被骗,现在学会怎么防了,这学堂真有用!”

文化学堂的热闹,是东店村浓厚学风的缩影。六百多年来村子始终坚守“崇文重教”的传统,明朝初年就开办私塾,至今已走出7名博士、24名硕士和46名本科生,“博士村”美誉愈发响亮。

学堂内的“博士风采墙”是最受欢迎的角落。上面整齐陈列着山东大学等高校博士的照片和成长经历。村民王宁表示,孩子常主动来看并询问“博士是怎么炼成的”,比家长说教更有说服力。榜上有名的王振波作为常驻讲师,每逢节假日都会返乡分享学习与人生经验,带动文化学堂成为全村汲取知识、丰富精神生活的场所。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东店村就设立奖学金制度,对考上大学的学生予以奖励。2021年,村里又在文化广场宣传栏上立了一块“功名榜”,列出所有考上大学、硕士、博士的学子姓名和院校。每当有新人上榜,村干部都会及时更新,并组织村民一起见证这份荣誉。“这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种提醒:无论孩子们走多远,根永远在这里。”王振春说,村里将继续办好文化学堂,让更多孩子从这里走出乡村,也让更多文明新风在这里扎根生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孙芷琪  通讯员|葛岩 董甜甜 张伟靖
编辑|李海玲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