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清晨,齐河县文化馆剧场的屋顶被晨光镀上金边。推开厚重的木门,悠扬的电吹管旋律扑面而来——“晏鸣飞扬”管乐团成员们正身着统一的浅绿色衬衫,手持银灰色电吹管全神贯注地演奏。县文化馆曲艺部主任翟峰站在队伍前方,用指挥棒打着节奏,乐团团长林玉双慢慢踱步,在旋律中寻找不和谐音。从《歌唱祖国》的婉转悠扬到《咱当兵的人》的铿锵有力,多变的音色在剧场内交织回荡。谁能想到,这支平均年龄超60岁的乐团,半年前还只是零基础的普通居民。这支从文化馆公益课堂起步的乐团,以惠民演出为纽带,将音乐的温暖传递到社区、部队、学校的每个角落,已然成为当地文化版图中一抹亮眼的色彩。
今年3月,翟峰发现,电吹管入门门槛较低,能以一种指法吹出12种音调,还能模拟二胡、萨克斯等100余种音色,无需强大的气息就能演奏,因此广受中老年人喜爱。有些老年人经常手持电吹管,或站在公交站台旁,或聚在小树林里,专注地练习吹奏。这一幕让他灵机一动:“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办什么课堂!”就这样,一场面向大众的电吹管公益课堂应运而生。
公益课堂定在每周五上午,起初,只有20多位居民抱着好奇的心态走进课堂。70岁的李敬祖就是被电吹管魅力吸引的学员之一。今年年初,刚从禹城搬到齐河时,他人生地不熟,内心满是孤独。看到文化馆的招生公告,他第一时间报了名。“刚开始学的时候,我连嘴都张不开,不敢大声吹。”李敬祖笑着说。翟峰就像一位耐心的引路人,不断鼓励他:“你要大声吹出来,不然怎么帮你找到问题?”在老师的鼓励下,李敬祖逐渐克服心理障碍,吹奏技巧也日益精进。如今,他不仅能够熟练吹奏许多曲目,还带动家人购买了电吹管,一家人时常围坐在一起,共享音乐带来的欢乐。
80岁的张德昌也是乐团里的励志榜样。当听说县文化馆开办电吹管公益课堂时,喜爱音乐的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对于一位耄耋老人来说,学习新乐器并非易事,但张德昌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音乐的热爱,每天坚持练习。“老师精心教,管友热心帮,让我这个初学者很快就有了提高。”张德昌感慨道。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收获了音乐技能,更收获了珍贵的友谊。
随着课程的推进,学员们的吹奏水平不断提升。到了6月,首批学员已经基本掌握了吹奏技巧,能够整齐演奏简单曲目。此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大家心中萌生——组建一支管乐团。经过商议,培训班挑选出水平较高、进步较快的学员,正式成立“晏鸣飞扬”管乐团。
“晏鸣飞扬”这个名字,既包含了本土文化,又彰显着乐队成员们的艺术追求。“晏”字源自齐国名相晏婴的封地,彰显出乐团的地域文化;“鸣”代表发声、奏响,直观体现管乐团的艺术形式;“飞扬”则传递出音乐灵动、激情四溢的感觉,寓意着乐团成员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6月初,“晏鸣飞扬”管乐团的首场演出,在永吉社区拉开帷幕。当第一曲《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观众们纷纷被乐团成员们饱满的精神气所感染。“当时看到观众们的反应,我们特别激动,觉得所有的努力都值了。”团长林玉双回忆道。这场演出,不仅让齐河居民知道了这个充满活力的乐团,也坚定了他们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自此之后,“晏鸣飞扬”管乐团的演出邀约不断。8月1日,在驻齐某部队“强军筑梦,军民一家亲”慰问演出活动上,乐团带来的《我们走在大路上》,以整齐划一的演奏和昂扬的气势,给部队官兵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战士们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我们真切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乐团成员说。
为了呈现高质量的演出,乐团成员们付出了许多努力。在乐团组建初期,各种问题层出不穷:有的人节奏有问题,有的人拍子跟不上。“有的人节奏像脱缰的野马,有的人气息像漏风的气球,我们就一个音符一个音符抠,一个小节一个小节过。”翟峰幽默地说。一首曲子,常常要练习2到3周,甚至更长时间,确保在脱谱的情况下也能高质量完成吹奏。
“我们本着‘尊重每一位听众’的原则,认真对待每一个曲目。”林玉双说。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乐团成员以中老年人为主,他和翟峰改善了教学方法。秉承“先鼓掌再挑错”的原则,以激励、引导为主,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进步。
成立至今,“晏鸣飞扬”管乐团已参与演出20多场,其中进部队、学校等大型演出5场。每一场演出,他们都精心准备,以红歌和正能量曲目为主,用音乐传递对祖国的热爱,弘扬社会新风。从最初在广场、树林里为歌唱爱好者吹伴奏,到如今走进社区、部队、学校,乐团的演出足迹遍布齐河的各个角落,丰富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就这么一步一步从‘小广场’走上了‘大舞台’,从‘散兵’变成了‘正规军’。”林玉双打趣道。
9月13日,齐河县文化馆的电吹管公益课堂第二期准时开课。清晨不到八点,剧场门口就热闹起来,10余位新学员慕名而来,其中既有退休后想培养新爱好的老人,也有被乐团演出吸引、渴望学习乐器的中年人。69岁的新学员张延生,提着崭新的电吹管,眼中满是期待:“看了‘晏鸣飞扬’的演出,太震撼了!我也想跟着学,以后说不定能和大家一起登台表演。”
与第一期相比,本期课程在内容上进行了优化升级。翟峰根据往期教学经验,增加了更多实践环节,还邀请乐团老学员担任“助教”,进行一对一指导。课堂上,老学员手把手教新学员调整电吹管的指法,分享练习心得,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学习音乐的故事,笑声和掌声不断从文化馆的剧场中传出。
如今的乐团已经有了统一的服装——浅绿色衬衫搭配黑色长裤。“只要穿上这身衣服,就要认识到自己是一位社会志愿者,不仅要把吹奏搞好,更要显示出我们乐团的本色,在生活中积极帮助他人,维护社会秩序和良好风尚。”林玉双时常这样叮嘱团员们。管乐团的成员中超90%为党员,这样的“团规”只说一次他们便牢记在心。
“晏鸣飞扬”管乐团的成功,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文化涟漪。在乐团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居民关注到文化馆的公益课程。“‘晏鸣飞扬’乐团的成功,为群众艺术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齐河县文化馆馆长张义亮表示,他们将汲取经验,对文化馆其他课程如国画、声乐、美术、书法、打击乐、摄影进行优化,进一步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从文化馆公益课堂点燃的星星之火,到如今活跃在齐河各大舞台的“文化名片”,“晏鸣飞扬”管乐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热爱与坚持的力量。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群中老年人逐梦音乐的历程,更是新时代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生动写照。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邢仁宇 孟志远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