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河赵官镇:黄河岸畔的“荷田诗居”

金秋时节,黄河大堤外水稻涌浪、荷田连片,上百亩的荷叶翻成绿绸,不时有鱼儿跃起。


谁能想到,多年前这里还是“巴掌坑,连锅塘,种一瓢,收一筐”的洼地,如今却成为城里人向往的白墙灰瓦、常有客来、步步成画的“荷田诗居”——乡村旅游目的地。


变化从何而来?答案写在田埂上、写在荷塘里,更写在齐河县赵官镇党委“跨村联建、农文旅融合”的施工图里。




一亩荷塘能挣“三桶金”


“你看这刚捞上来的小龙虾,甲壳油亮紧实,满是肉感。再看看咱这九孔白藕,藕节粗壮饱满,在市场上很受欢迎。”9月上旬,在赵官镇董家寺村附近的水塘里,村党支部书记、村农业专业服务合作社理事长李涛踩着没过小腿的塘水,一边展示刚收获的水产品,一边算起了增收账,“现在一亩荷塘能挣三样钱,纯利润比种玉米翻了好几倍,村民们的腰包比以前鼓了不少。”

董家寺村紧临黄河,500米的距离把村里的田地养成偏砂的壤土,加上地势原因,不少土地比较低洼,夏天积水成塘,春秋容易撂荒长草,要是种上庄稼,总比别人家的好田地少了不少收成……好端端的黄河资源硬是变不成财富。在赵官镇的引导和支持下,2023年,大马头党建联合体坚持党建引领整合资源,董家寺、程官庄等5个村党支部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成立“董家寺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把众多坑塘和周边田地整合起来,统一规划“藕虾鳖”混养、“稻渔”共生项目——而这,正是董家寺村在一亩荷塘里挖到的“第一桶金”,即以“藕虾鳖”立体种养为核心的生态农业收益。

“一亩藕能产1500公斤,地头价5元/公斤,收入7500元;小龙虾亩产75公斤,均价40元/公斤,又是3000元;再加上20只黄河甲鱼,每只2.5公斤、批发价90元/公斤,还能再赚4500元。”李涛拿着账本一笔笔算,“三项加起来1.5万元,扣除成本后亩均纯利9500元,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如今,地里每天都有村民忙着插秧、喂虾、采藕,60名周边劳动力在这里实现家门口就业,人均务工年收入达7.5万元,“第一桶金”不仅填满了村民的腰包,还解决了就近就业问题。

光靠种养的“第一桶金”还不够,延伸产业链才能让收益“再上台阶”。今年年初,赵官镇政府主动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到50万元扶持资金,在董家寺村建成了农产品深加工车间,通过对莲藕进行深加工,挖出了村里的“第二桶金”——即清水藕带及即食藕制品加工带来的增值收益。“以前莲藕的下脚料都浪费了,现在能做成即食藕片、泡椒藕带,批发价4元/公斤,附加值一下子提升25%。”李涛指着刚刚安装好的农产品深加工流水线介绍,“全年能消化120吨下脚料,预计新增利润不少,这‘第二桶金’让我们的莲藕‘吃干榨净’。”

更让村民们高兴的是,县镇两级还帮村里的特色农产品贴上了“金字招牌”,为一亩荷塘带来了“第三桶金”——即“黄河八珍”区域公用品牌赋能下的品牌溢价收益。赵官镇联合省农科院,把黄河鲤鱼、甲鱼、泥鳅、莲子等8个特色品种整合起来,打造“黄河八珍”区域公用品牌,李涛笑着说,“现在‘黄河八珍’成了抢手货,电商平台上每天都有订单,这‘第三桶金’来得实在。”


产品变礼品、产区变景区


如何让田间农产成旅游礼品、田园乡村成人们称道的景区?赵官镇的探索与推广给出了答案——以特色为钥,打开农旅融合的增收大门。

“我们深入探索并充分利用本地物产、民俗文化、节日庆典等多元化资源,以此为基础,精心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并不断拓展产业链的广度与深度。”赵官镇党委书记赵延锋坦言。

沿着黄河岸边的田埂走进董家寺村,200多亩黄河水稻稻浪起伏。“这是咱的南粳9108,这个品种生长期长、抗倒伏,口感格外好。咱坚持纯无公害种植,不打灭草剂,全靠人工拔草,虽然人工费高了点,但品质有保障,消费者才认账。”大马头党建联合体总支书记赵晨杰介绍。为种出高品质水稻,村里没少下功夫:组织村干部去济南槐荫区吴家堡街道五洲农业开发公司“取经”,请来农技专家蹲点指导,从选种到管理全程精细把控。

好米还得好包装,才能从“口粮”变“礼品”。村里设计了多元化包装:21斤装的散装款适合日常采购,5斤、10斤的抽真空礼盒装精致漂亮,成了走亲访友的抢手货。“以前大家买黄河大米都往济南跑,现在不少人来咱村预定。”李涛说。

水稻田不仅是“粮仓”,更是“景观”。董家寺村探索的“水稻+油菜花”交替种植模式,让这片土地季季有景:10月收完水稻,紧接着种上油菜花,来年3月,几百亩金黄的油菜花海连片绽放,与荷塘相映成趣——这片花海,正是赵官镇“油菜花IP”的核心底色。“往年油菜花开、荷花朵朵的时候,镇上都要办文旅活动,游客一波接一波,有的拍照打卡,有的下水采藕,热闹得很!”村民笑着回忆。如今,无需过多宣传,“到赵官镇看油菜花、赏荷花”已成周边游客的“习惯动作”,两个特色IP早已深入人心,每到花期,熟门熟路的游客便会如约而至,赵官镇的名字,也跟着这些美景深深印在了大家心里。

“就说荷花开花那阵儿,俺家民宿天天满房,游客来了赏荷、钓鱼虾,晚上还跟着跳广场舞。”董家寺村民宿经营者的话,道出了文旅IP带火乡村旅游的实情。为留住这些游客,董家寺村把3处闲置农房改造成精致民宿,靠“第三方改造、返租运营”的模式,让房主拿补贴、村集体得收益。隔壁的大徐村更把民宿做成了特色,20套民宿全租罄,配套的文化广场、乡村舞台一到晚上就满是人气,村民和游客一起跳广场舞、唱乡村小调,沉浸式的“黄河夜生活”,让不少游客成了“回头客”。

IP打响了,产业链也跟着活了。游客熟门熟路来赵官镇,带火的不只是民宿,还有村里的农家乐、采摘园。大徐村村民张林林和家人把老宅改成农家乐,铁锅炖大鹅、凉拌荷叶芽这些“农家味”,周末时常常要翻台两三次;张洪英的260亩采摘园里,元旦到五一的采摘期里,每天来采摘的人络绎不绝。

还有银杏村的千年银杏树。在该村东南,这株齐河境内唯一的古老树种枝繁叶茂、五株共生,树干胸径超80厘米,树高20多米,历经千年风雨仍挺拔壮观,加上周边碧波粼粼的乡村水系风景,让人流连忘返。“我们计划围绕这棵古树打造风景区,挖掘银杏背后的历史故事,开发古树祈福、银杏文创等项目,让它成为赵官镇又一张特色旅游名片。”银杏村村支部书记李照生介绍。


“抓发展”更要“润生活”


走进赵官镇,吸引人的不只是田埂间的自然风光,更有藏在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里的文化韵味——柴火灶上飘起的袅袅炊烟,老犁耙、旧镰刀等传统农具诉说的农耕故事,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文化符号,让乡村有了独一无二的吸引力。如今,这片黄河岸边的土地,正借着文明文化的滋养,让乡村风景的“内里”愈发动人。

要让文化“活”起来,关键是把资源变成游客能摸得着、体验得到的产品。赵官镇的不少村子都找准了路子:有的村子请来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教游客做传统手工艺品,让大家亲身感受老手艺的魅力;有的搭起文化大舞台,编排接地气的乡土节目,打造沉浸式的“文化剧场”;还有的深挖红色故事,推出红色主题教育路线,让游客在行走中聆听历史。

文物是文化的“活化石”,赵官镇从保护文物入手,把红色文化和千年古镇的历史底蕴挖了出来。老建筑孟氏民居如今成了免费开放的红色教育基地,每年这里都会接待1.5万人次的党员和学生,大家在老房子里听红色故事、学革命精神,红色基因在这里代代传。不仅如此,镇里还巧做“文物+城建”的文章,让千年古镇的历史厚重感融入街头巷尾;大马头村、大徐村的村史馆也修得有模有样,详实的老照片、泛黄的旧物件,配上村民口中的鲜活故事,把当地的人文历史和传统文化一点点铺展开来。

文化暖人心,文明新风更让乡村有了“家的温度”。在大马头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实践站站长李秋林常拿着《村规民约》跟村民唠嗑,红白事简办、孝老爱亲这些事儿,被他讲得通俗易懂,慢慢成了大家的共识。逢年过节,镇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更是忙个不停:端午节时,志愿者们早早备好糯米、粽叶,和老人们一起包粽子,还搭台演节目,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粽子边唠家常,脸上的笑容藏都藏不住;重阳节、春节的时候,志愿者们会给老人包饺子、组织文艺演出,不少村民还自导自演节目,把家里和睦、孝顺父母的事儿搬上舞台,有的村子还会请来外地的文艺团队助兴。除了热闹的活动,镇上还建了老年食堂,给村里的老人提供免费午餐,解决了老人们吃饭的难题。

赵官党建联合体的“每周故事会”,也是村里的“文化小课堂”。退伍老兵会讲当年保家卫国的经历,退休老教师会说村子几十年的变化,老人们听得入神,孩子们也跟着长见识。这些故事,让村子的历史没被遗忘,红色的血脉也在一代代人心里扎了根。

“来这儿不光景美,心里还特别暖。”不少游客说起赵官镇,都会提到这份亲切感。住进村里的民宿,房东会端上热气腾腾的小米粥,跟你唠唠村里的新鲜事;在田间散步,遇到干活的村民,他们会笑着跟你打招呼,递上刚摘的瓜果。这种“家的温暖”和淳朴热情,是星级酒店里找不到的。正是这份差异化的体验,让游客愿意留下来,甚至下次还想带着家人朋友再来。

“我们要牢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嘱托,以党建联建为引领,走好农文旅融合的路子。”赵延锋说,接下来,镇里会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不仅要让黄河岸边的产业越来越兴旺,更要把这里打造成大家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回来的幸福家园。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审核|杨永峰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