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德州市德城区新华街道新园村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里,一株株新栽的草莓苗在无土栽培架上整齐排列,静待丰收。10月底,这些“喝”纯净水、由蜜蜂自然授粉的草莓将抢“鲜”上市,迎接首批采摘客。而在每年四五月,园内成片的樱桃树也会挂满红果,成为亲子采摘的“明星产品”。一颗颗鲜果,不仅甜了游客的舌尖,更串起了一条融合科技、人才与产业的共富链。
示范园地处黄河故道与黍王河交汇带,东接动植物园,南临交通干线,北倚中心城区,区位优势显著。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农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天然条件,而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入,更让传统农业焕发智慧新活力。
“瞧,温度22.4℃、湿度78.5%、光照1899Lux……棚里作物‘身体状况’在手机上一目了然,比过去靠经验精准多了!”园区经理周洪岳点开手机App,实时数据不断跃动。在草莓高架无土栽培大棚里,200多台传感器织成一张“数字神经网络”,配合纯净水灌溉、蜜蜂授粉、生物防治等技术,构建出恒温恒湿的绿色生产空间。科技不仅提升了种植效率,更重塑了农业管理模式。
樱桃种植同样充满“科技感”。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土壤墒情,生物防治技术护航果品安全,错峰上市策略则让美早、俄8等品种在四五月间形成“红色浪潮”。上一产季,园区接待游客超千人次,带动周边农家乐收入增长40%。从草莓到樱桃,科技链条不断延伸,不仅为乡村旅游注入活力,也为各族群众交流互动搭建了新平台。
人气聚起来,功能也随之拓展。园区积极发展研学教育,智能温室中的无土栽培、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成为生动的“活教材”,不少中小学校将实践课堂搬进大棚,让学生亲手触摸植株、观察传感器,在体验中感知现代农业。农业不再只是春种秋收,更成为连接城乡、融合知识与实践的重要桥梁。
“产业要兴旺,关键在人才。”园区高度重视本土人才回引,周洪岳便是街道“能人回引”政策的代表。同为返乡青年的“90后”新农人唐燕,借助电商直播将家乡水果推向更广市场。“咱们的‘新新相约’直播间就搭在草莓棚里,果子现摘现介绍,一口下去甜如蜜!”她笑着说。年轻人的回归,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新思维、新动能。
园区还积极拓展“外脑”支持,与德州学院共建博士工作站,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开展暑期实践,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育苗等项目,累计组织培训30余场,培训本土技能人才25人,10余名博士定点结对帮带。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示范园始终站在农业科技前沿。
科技赋能、人才支撑,最终要落脚于百姓增收。“在园区维护大棚,一天能挣百八十元,家门口上班,还能照顾老小,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回族员工冯玲玲一边熟练地栽植草莓苗,一边笑着说。每到采摘旺季,园区在采收、加工、包装等环节专门设置“共富岗”,帮助困难群体实现就业。一条从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切实让周边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目前,示范园已实现草莓、樱桃、葡萄、火龙果等多品种错季上市,年产量达100万公斤,逐步建成集智能种植、共享农场、研学基地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项目运营以来,已为30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年增收超300万元。
从科技种出“优质果”,到农旅融合打造“新场景”,再到共富机制联结“千万家”,在这里,“四季有果、农民有薪”已成为生动现实。一颗小小的草莓,折射出一条越走越宽的共富之路,通往乡村振兴与共同现代化的春天。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通讯员|李虹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