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公交:流动的城市风景线

8月15日午后,乐陵杨安镇外环公交站内,突如其来的暴雨让5名市民躲避不及,几个人很快浑身湿透。此时,32路驾驶员郭本治的公交车缓缓停靠,车门打开的瞬间,他的声音穿透雨帘:“快上来避雨!别淋感冒了!”上车后,郭本治顺手开启暖风,递过纸巾让众人擦拭,车厢成了暴雨中最安稳的“临时港湾”。

这份温情,是乐陵公交公司践行“服务为民”理念的集中体现。自2023年乐陵实现城乡公交全面免费政策以来,180辆新能源公交车穿梭于城乡街巷,“出门坐公交”从便民举措渐成生活常态。接送患者就医、运送学生上下学、帮助起火车辆灭火……乐陵公交像一座流动的“爱心驿站”,将爱心善举不断传递。

助人为乐成“本能反应”

“听见‘砰’的声响时,我还以为是轮胎爆了,抬头就看见黑烟往天上蹿。”29路驾驶员张志宏回忆起8月20日的救火场景时依旧心有余悸。当时他驾驶公交车行至振兴路路口,一辆沃尔沃轿车的引擎盖缝隙突然蹿出火苗,焦糊味瞬间弥漫开来。没有丝毫犹豫,张志宏打双闪,拉手刹,抄起车载灭火器就冲向起火车辆,对准火源根部按压喷头。“幸亏公交司机师傅赶过来帮忙,很快就把火灭了。”事后车主红着眼眶道谢,张志宏却笑称:“换谁看见都得伸手,这是助人为乐的‘本能反应’。”

这种助人为乐的“本能反应”,在乐陵公交司机群体中早已成为“集体习惯”。8月2日下午,18路驾驶员张延恒的车厢里突然响起惊呼——一名12岁男孩脸色发青、嘴唇发白,眼神涣散地靠在座椅上。张延恒猛打方向盘靠边,三步并作两步冲到男孩身边,一边拨打120,一边让乘客递水安抚,直到救护车抵达他才松口气:“公交上的每一秒,都可能关乎生命,多抢一秒就多一分希望啊。”

更多“本能”藏在司机们的日常工作里——11路公交司机窦香雨,遇到拄拐杖的老人,总会提前下车搀扶,再用对讲机联系换乘线路司机,并将老人送到换乘车上;38路公交司机傅廷利,收车时发现座椅缝隙里的防晒衣与260元现金,拍照上报调度室,当天便帮失主找回;36路公交司机李书军,捡到装满证件的背包,没等下班就送到管理办公室,让急得团团转的失主及时领回。

“都是顺手的事儿,不值得提。”采访中,司机们的谦逊背后,是一种深入内心的职业自觉。而在乘客眼中,这些“小事”恰是最动人的温暖。8月13日,市民夏先生将身份证和银行卡落在29路车上,本以为难以找回,却在当天下午接到公交公司的电话。“司机师傅特意把东西锁在工具箱里,就怕再丢了。”夏先生感慨道。

这种群体自觉的形成,并非偶然。乐陵公交驾驶员中,有20余名党员和退役军人,他们带头践行“服务为民”的理念,将部队里的纪律意识、党员的责任担当融入日常驾驶。“每天发车前,党员司机都会提前20分钟检查车辆,收车后主动打扫车厢,这些细节慢慢影响了整个队伍。”公交公司发车区科长张锋说。


爱心善举温暖特殊群体

8月14日上午,乐陵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刘芳的眉头终于舒展——80岁的张玉堂从郑店镇奎台村来送亲属就医,亲属病情稳定后,老人却因不熟悉市区路线、行动不便,迟迟找不到回村的公交站。

“公交司机跑固定线路,肯定熟悉站点,或许能帮上忙。”刘芳与同事商量后,安排护士穆慧和护工驾驶便民服务车,护送张玉堂及行李前往18路公交站。到达站点后,穆慧拉着张玉堂的手,向18路司机朱玉民仔细叮嘱:“大爷的三轮车还在奎台卫生院,麻烦您到地方后提醒他下车。”

“放心,保证送到!”朱玉民搀扶张玉堂上车,调整好座椅,又将行李安置在显眼处。40分钟后,公交车停靠奎台卫生院门口,朱玉民扶老人下车,确认老人能顺利取车后才驾车离开。事后张玉堂让家属拨通公交公司热线表达感谢。

这场跨越医院与公交的接力,并非个例。26路司机张树歧,连续3年,每周3次接送肾病患者高洪楼去中医院透析,风雨无阻;公交公司中医院现场发车区管理人员苏东岗,带领27路驾驶员刘东兴和刘国辉,救助突发心脏病的乘客李光玉……

诸如此类的“协作”,正在乐陵织就起一张关心特殊群体的“爱心接力网”——公交公司与医院共建“就医护送”机制,行动不便的患者,可提前预约公交站点接送;与学校合作开通“学生专线”,护航孩子上下学,确保孩子们的安全;与社区联动开展“便民服务”,公交站点成为临时“物资代收点”,方便上班族接收快递……此外,乐陵依托公交系统,构建起客货邮融合发展服务体系,在130个行政村设立村级快递驿站,打通物流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

“公交是城市流动的纽带,能串联起不同行业的暖心善举。”乐陵市公交公司副总经理董永滨意味深长地说,当医院的“救死扶伤”、社区的“便民服务”与公交的“出行保障”相遇,便会产成“1+1>2”的社会效应。这种效应的背后,是乐陵对“城市文明”的深层理解——文明不仅是单个行业的坚守,更是不同群体之间的相互支撑。


制度与人文双重保障

为何乐陵公交的好人好事能成为常态?答案藏在公交公司的管理制度与人文关怀里。

在乐陵公交公司,一本《驾驶员管理制度》详细规定了“三检”流程:发车前检查制动、转向,行驶中禁止接打电话、吃零食,收车后必须打扫车厢卫生。

“这些制度不是冰冷的条款,而是为了让服务有标准。”董永滨指着墙上的制度细则介绍,制度不仅划定底线,更明确服务方向,比如要求司机遇到老人、小孩、残疾人时,必须停车搀扶;发现乘客遗失物品,必须2小时内上报调度室。制度还规定,驾驶员若出现拒载、违规驾驶等行为,不仅会被罚款,还会取消每月的服务质量奖;若表现优秀,可获评“优秀公交驾驶员”,不仅有物质奖励,还能优先参与职业技能培训。

“每月我们都会张榜公示优秀司机的事迹,让大家有榜样可学。”张锋自豪地说,去年以来,已有32名司机因暖心服务受到表彰,其中8人被推荐为“乐陵好人”候选人。

更难得的是,制度之外,还有浓浓的人文关怀。发车区的墙壁上,挂满了市民送来的锦旗,“为民服务暖人心”“助人为乐显真情”等话语,见证着市民的认可;高温天气时,公司会熬制绿豆汤,让司机们解暑;司机家里有困难,公司会主动协调帮扶。

董永滨表示,乐陵公交的实践证明,公共交通工具既能承载“出行需求”,也能传递“情感温度”。

这种“温度”,与乐陵的城市治理理念一脉相承。2023年实施的城乡公交全面免费政策,不仅是为了方便群众出行,更希望通过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培育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

“当市民感受到公交的便利与温暖,就会更爱这座城市,进而愿意为城市的文明付出。”乐陵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张翠说,免费公交政策实施以来,市民对公交的投诉率下降60%。

“公交公司好人好事频出,党建引领的‘红色引擎’起到关键作用。”乐陵市公交公司总经理孙红治坦言,从服务规范到文明培育,始终离不开山东汇诚博明集团党总支与乐陵市交通运输行业党委的坚强带领——将党建工作与民生服务深度绑定,在公交领域持续深化“党员示范工程”,指导公司打造“党员先锋号”“雷锋号”“巾帼文明号”等特色车队,让党旗在车厢一线飘扬;同时常态化开展“最美驾驶员”评选,用身边榜样的力量带动全员服务意识提升。

特色党建活动更让温暖延伸到细微处:连续5年的“爱心送考”从未缺席,每年高考季,300余辆次“雷锋车”穿梭在城区街巷,累计免费接送考生超2000人次;炎炎夏日里,“夏日送清凉”活动准时上线,党员干部带着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矿泉水等防暑物资,走进公交场站、公路养护点,为一线驾驶员、养护工人送去2000余份贴心关怀。

如今,乐陵公交全行业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年均超200起,从帮老人找座位到替乘客寻失物,从雨天主动递伞到深夜护送独行乘客,文明服务的种子早已在车厢内外生根发芽,成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流动风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石少军 通讯员|苏安矗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