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陵乡村记忆》编纂工作有序推进

“经过6个自然村的试点推进,我们提高了资料收集效率,目前,80个自然村的初稿电子版录入已完成第一版,正在补充历史沿革等难度较大的史料。”9月17日,乐陵市化楼镇宣传办主任孟雨说,化楼镇以高度责任感推进《乐陵乡村记忆》编纂工作,预计10月中旬所有村庄均可交稿。

《乐陵乡村记忆》是乐陵市2022年1月启动的重点文化工程,由乐陵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协同推进。计划用5年时间编纂完成16卷共600万字的图书,采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五位一体”框架进行编写。“乐陵是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区,红色资源深厚,然而,城镇化的推进正模糊传统村落的肌理,方言俗语、民俗技艺、家族谱系等在时光流逝中渐成绝响。因此,乐陵市决定编纂乡村记忆,旨在通过编纂村庄史料留下乡村记忆。”项目负责人刘文峰说。

为确保编纂工作顺利进行,乐陵市以乡镇为主体,分别成立了编纂队伍和文史信息员队伍,吸引老党员、老干部、在外能人、文化热心村民等了解村情的人员加入。编辑部制定了《工作手册》《培训教程》《编审规范》等系列标准,确保流程有章可循。在编纂过程中,各单位付出了诸多努力。《乐陵乡村记忆・市中街道卷》自2023年启动编纂,编纂团队组织30名大学生志愿者深入一线,6批72人采编队伍遍访乡村,36位外地专家学者加入。首轮采编结束后,组建乡土文化专家导师团队,组织乡土文化读书会等热爱乡土文化的社会人士加入,提升采编队伍的专业素养。根据工作需要,将丛书编辑转化为文史研究,形成了“学术研究+田野调查+大众参与”的立体网络格局。化楼镇结合乡镇实际,成立了镇、村两级编纂委员会,镇级编纂委员会将《工作手册》中的自然村模板,归纳出34个“第一”类乡村记忆材料,帮助各村更精准回忆村庄历史,提升材料收集效率。

经过两年的努力,《乐陵乡村记忆・市中街道卷》于今年7月正式出版发行。全书166万字,收录图片1000余幅,将村庄姓氏来源、民风民俗、古建民居、名人往事、红色事迹等内容融为一体,资料详实、图文并茂,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枣乡文化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后续15卷的编纂工作也已相继启动,计划今年12月底前完成初稿。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胥爱珍 通讯员|苏安矗 编辑|于春芝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