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赞丰收节 秋粮满仓廪
——禹城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侧记
秋分时节,硕果盈枝。9月23日,禹城市农博园中心展馆,以“庆农业丰收 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全市庆祝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活动启幕。这场“农民当主角、丰收唱大戏”的盛会,不仅展示了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更见证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
从科技赋能的“丰收密码”,到文化铸魂的“精神滋养”,再到产销联动的“增收路径”,禹城用一场盛会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答卷,让丰收的喜悦浸润田野与街巷。
当日,“禹种不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展览馆正式开馆。步入馆内,禹城市各镇街精心打造的展区依次排开,小麦、玉米、大豆、奶业4条产业链的产品有序陈列,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品一目了然。
科技赋能是本次丰收节的鲜明特色。以保龄宝、龙力、百龙创园、福田为代表的功能糖企业展出18类60余种产品。其中,百龙创园的阿洛酮糖实现国内首家量产,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彰显了禹城市在功能糖领域的行业领先地位;聚焦研发生产大豆蛋白这一领域,禹王集团获评全国农产品加工业100强,年产低温豆粕40万吨、大豆分离蛋白12万吨,成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领头雁”。
现场,以禹王、保龄宝、百龙创园、禹飞等企业为链主的4条产业链,专门布设电商直播间,通过“直播带货+探店带货”的模式,让禹城的优质农产品走向更广阔市场。“我们通过抖音直播对产品进行集中展示,希望把本地优质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有效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农民增收。”安仁镇镇长冯乐璇说。
梁家镇展区则藏着“增收密码”:大蒜宣传页摆在最显眼的位置,展厅工作人员向大家介绍大蒜的种植过程。今年,该镇大蒜产业产值预计突破8600万元,蒜农人均增收超万元。“我们将拓展‘有机种植、精深加工、高端销售’三位一体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让‘禹城大蒜’香飘全国。”梁家镇党委书记朱英开说。为突破产业发展瓶颈,该镇特邀请国家、省级特色蔬菜产业专家现场指导,通过推广新品种、延伸产业链、构建“产供销储加”一体化格局,探索出以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路径。
近年来,禹城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从推广物联网灌溉系统、无人机植保设备,到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再到研发生物育种品种,科技元素已深度融入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为丰收注入“智慧动能”。
启动仪式上,舞蹈《黄河源头》以恢弘气势展现母亲河滋养下的农耕文明;情景剧《乡村振兴幸福路》生动演绎禹城乡村新貌。同时,为荣获齐鲁乡村之星、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好青年、粮王等称号的先进代表颁奖。他们是禹城农业农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奋斗故事赢得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在农耕文化博览园中心展馆走廊,主办方布设了以“齐鲁烽火 永恒丰碑”为主题的展板,吸引观众驻足观看。在园区中心广场,设置宣传平台,结合全国科普月活动,发放惠农政策宣传材料,讲解生物育种、畜禽病防治及智慧农业最新应用等有关知识,让前沿科技服务农业生产,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筑牢根基。
禹王亭博物馆内,“民祭大禹”典礼庄严举行,通过敬献祭品、恭读祭文等环节,传承大禹治水精神;同步开展的“大禹文化宴”,则以“九州一统 治水功成”为主题,让大家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文化底蕴。
活动现场,“新青年・兴家乡”宣讲环节更添青春力量。张庄镇退伍青年李瑞峰讲述了心系家乡发展,多方联络促成10亿元高端制造项目落户禹城的招商故事;十里望返乡青年张振南,讲述其以造型树培育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创业历程;房寺镇选调生周子逸,讲述其为挂职乡村拓宽旅游销售路径的基层工作感悟,他们的故事诠释着青年与家乡共成长的担当。
依托丰收节活动,中秋、国庆期间,禹城各类精彩活动轮番上演,既有乡村大集、农产品展销、娱乐美食展销等8项促消费活动,也有《禹城大战》展演、大禹文化宴、农民体育赛事等5项文体庆祝活动,让文化热度持续升温,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精神合力。
“来看看咱这金耳菌,营养价值丰富!”“安仁镇网纹哈密瓜,刚切的,脆甜多汁!”在“禹种不同”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展览馆内,各镇街负责人纷纷化身“推介官”,热情吆喝本地特产——梁家镇的蓝宝石金手指葡萄、辛店镇的沙河辛西瓜、莒镇的黑小麦面粉、张庄镇的乐塞肥羊……琳琅满目的“禹”字号农产品前,市民驻足品尝,热闹非凡。
在禹兴街道展区,色彩斑斓的花饽饽引人注目。“这些颜色都是用菠菜、火龙果等果蔬汁调制的,无添加,健康又好看。”手艺人李敏一边展示着造型各异的面点,一边将试吃品递给市民王文。王文品尝后连连称赞:“没想到传统面食也能做得这么精致,味道也好!”
农博园中心广场上的黄河大集同样“烟火气”十足。作为“金秋消费季”的重头戏,60多个展位沿广场依次排开,德州驴、秋月梨、羊肚菌、烟熏火腿、五得利面粉、新鲜时蔬等数百种农特产品琳琅满目。空气中飘散着瓜果清香和刚出炉美食的热气,满眼皆是金秋的“丰收色”。
在东君乳业的直播展位,一场线上促销正火热进行。“家人们看过来,这款透明质酸钠牛奶是我们的新品……”主播对着手机屏幕热情讲解。直播开始仅10分钟,便吸引了50余名网友互动。线下展台上,君君乳酪的冻干奶酪块、乳酪棒等产品包装鲜艳,引得市民纷纷试吃。“口感细腻,孩子肯定喜欢!”市民刘伟品尝后,当即购买了两盒。
线上促销高潮迭起,线下选购同样人气爆棚。在张庄镇大洼王村村民王坤的豆腐皮展位前,等待购买的市民排起了长队。“今天凌晨2点就开始准备,就为了让大家尝到最新鲜的豆香。”王坤一边熟练地装袋称重,一边介绍着自家豆腐皮“无添加、口感嫩”的特点。浓郁豆香不断吸引新的顾客,他忙得额头冒汗却笑容满面:“没想到黑豆豆腐皮这么受欢迎,一上午就卖了30多斤!”
供销集市专区内,贸易大厦等商超带来了各类生活用品,农机农资展销区集中展示肥料、种子、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娱乐美食区汇聚各地风味小吃,汽车展销区则邀请经销商推出购车优惠,形成“农、商、文、娱”一体化的消费场景。
“在现场有得吃、有得看,还能深入了解禹城的乡土、乡俗、乡情,这趟来得值!”从济南赶来的市民王飞手里提着刚买的驴肉和空心面,满脸满足。当天,黄河大集线上订单不断,线下市民满载而归,丰收的喜悦与消费的热闹交织,绘就出一幅产销两旺的美好画卷。
9月23日,“禹种不同”农产品企业展销区热闹非凡——西瓜、粉皮、辣椒等特色农产品摊位前,市民游客争相问询选购,人头攒动间满是丰收“烟火气”。其中,“德州驴肉”专属展位最吸睛——黑亮的驴皮标本、真空包装的驴肉制品整齐陈列,刚获得“2025年禹城市优秀新型职业农民”的贾吉民,正围着展台与参观者热聊。
“这袋是整块驴排,我们从幼驴出生就为其佩戴耳标,屠宰、加工全流程可追溯,吃得放心!”作为禹城市惠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贾吉民与德州黑驴的缘分始于2008年。“当时偶然了解到‘德州驴’这一特色品种,彼时它的处境并不乐观——自上世纪90年代起,受全国及亚洲养驴行业下行,‘德州驴’养殖数量急剧减少,一度面临良种难寻的困境。”回想当初,贾吉民感慨万千,当时四处询问,公司才好不容易收购到10余匹种驴,保住了这条“根”。如今,养殖场已拥有1000余头优良种驴,年出栏量超过400头,成为德州市唯一一家“德州驴”原种场、省级“德州驴”保种场,其种群规模与繁育水平全国领先。
“德州驴”属大型驴种,是全国五大优良驴种之一,具有体型高大、结构匀称、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显著优势,在我国驴遗传资源中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我国乃至世界现有驴种中的“重型驴”,它更是培育肉用驴种的首选品种。这些优良特性为当地带来了大量企业订单,目前贾吉民所在公司已与30多家医药、食品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
受益于“德州驴”产业的不仅养殖企业。周边村庄农民生产的豆渣、豆皮、农作物秸秆,经集中收购加工成颗粒饲料,实现了农作物秸秆的“变废为宝”,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
贾吉民称,这已是公司第5年参加农民丰收节特色农产品展销会。“丰收节吸引了众多外地客商,为我们的产品拓宽了销路,不少订单就是这么谈下来的。”贾吉民望着展台前的人流,眼里满是期待,“目前,公司生产的驴肉原材料及成品在多个一线城市备受青睐。我们将继续扩大生产线,延伸驴产业链条,让‘德州驴’这一特色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9月23日清晨5点半,房寺镇孙楼村的“滋美馨”粉条加工车间里,56岁的张先永推开大门,熟悉的热气裹挟着淀粉香扑面而来。他伸手试了试水温,又捏起一把刚出锅的粉条轻轻拉扯:“这个韧度正好,今天可以多出一百斤。”
3小时后,“禹种不同”农产品企业展销区,张先永的粉条摊位前早已排起队。他一边利落地给粉条称重装袋,一边笑着招呼顾客:“您放心,咱这粉条包您吃得筋道!”不到2小时,几百斤粉条销售一空。
这样的忙碌与坚守,始于8年前的接力。2017年,张先永从父辈手中接过传承近百年的粉条作坊,注册成立滋美馨食品有限公司。公司成立初期,为了在保持传统口味的同时,实现标准化生产,他吃住都在车间,每天反复调试设备、摸索工艺。“单是冷冻环节的温度,就试验了上百次。温度高了粉条易断,低了口感发僵,必须精准到分毫。”他指着车间的冷冻库说。
这份对品质的较真,车间员工宋红燕看在眼里:“张总每天第一个到车间,每个环节都要亲自盯。有次因为烫池水温差了两度,他硬是让整批粉条‘回炉重做’,说‘砸了招牌比赔钱更难受’。”
这份对品质的执拗,源于张家四代人的匠心传承。1921年,张先永的祖父张清德创办“老滋味”粉条作坊时,便立下“料实工精”的家训。如今,张先永始终恪守这一准则:在原料库,他抓起一把红薯淀粉展示,“你看这色泽,只有用有机肥种的红薯,才能磨出这么纯净的淀粉,没有一点杂质。”从红薯种植到粉条出厂,18道工序,每一步他都严格把关,容不得半点马虎。他要求种植户使用有机肥,每年播种前都要亲自去地里检测土质、挑选品种。种植户张风利笑着说:“张总比我们这些老把式还懂行,哪的红薯出粉率高、口感好,他一看叶子就知道。”
如今,在张先永的带领下,公司粉条年产量已达11万公斤,带动周边200多名村民就业,并在2024年获得“德州老字号”称号。“如今,公司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我要守好这份老味道,让孙楼村的粉条走向更多人的餐桌。”张先永说。
9月2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莒镇李屯村党支部书记于永昌已发动三轮车,直奔田间。眼前,高过人的玉米在风中簌簌作响,行间的黄豆长势正旺。“今年平播玉米亩产预计1700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大豆超300斤、玉米超1500斤。”望着600多亩连片田地,于永昌满脸喜悦。
丰收节上,于永昌获得了“德州市2024年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这份荣誉,是对他扎根乡村、精研农技、带领村民闯出共富路的最好见证。今年52岁的于永昌,是一名退役老兵。1998 年从甘肃兰州部队退伍后,他毅然回乡务农。从军人到农民,身份的转变难不住他——他跟着老农学选种、播种,蹲在田埂上观察作物长势,反复琢磨施肥、灌溉火候,短短几年就成了村里有名的“田秀才”。
2017年当选李屯村党支部书记后,为激活土地资源,带动村民共同致富,于永昌提出“抱团发展”——成立合作社搞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他带领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算细账:“一家种两三亩地,一年忙到头刚够吃;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既有租金拿,农忙打工还能挣工资!”
起初村民犯嘀咕:“地给出去,收成不好咋办?” 于永昌不辩解,先把自家土地纳入合作社,又自掏10万元预付部分租金。他还请来农业专家,在田间地头开“公开课”,手把手教大家科学种植。看着书记动真格,乡亲们渐渐放下心,纷纷加入合作社。不到半年时间,合作社整合全村600多亩土地,统一种植黑小麦、玉米和大豆。为提高亩产效益,于永昌积极推广“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模式,实现“一田双收”,亩均收益比传统种植提高近30%。“我家6亩地流转出去,年租金6000元、二次分红1200元,农忙打工再挣3000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民于永林说。
粮食连年丰收,于永昌却没停下脚步。2022年,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他牵头成立莒满仓食品有限公司,专做石磨黑小麦面粉,将产业链从田间延伸到餐桌。“公司日加工小麦达8000斤,产品畅销济南、北京等地。我们计划推出‘莒满仓’系列新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于永昌信心满满地说。
9月24日正午刚过,家住梁家镇的种粮大户李贺,脚踩被秋雨浸润过的松软土地,一步步走向那片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玉米地。
眼前的玉米秆粗壮挺拔,深绿色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层层叠叠的叶隙间,饱满的玉米棒垂坠着,微风拂过,玉米叶发出“沙沙”的轻响,像是在诉说着即将丰收的喜悦。李贺放慢脚步,望着这片他倾注了3个月心血的1500多亩土地,眼中满是欣慰与期待。在前一天的农民丰收节上,凭借着过硬的种植技术、优异的粮食产量和对农业的热忱坚守,李贺从众多种粮能手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24年度禹城市粮王”的荣誉证书。
在玉米地旁,当被问及对今年秋粮收成的展望时,李贺语气笃定:“今年必然是个丰收年!”他介绍道,虽然今年夏天较往年更加干旱,但在现代农业科技的助力下,粮食种植早已摆脱“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说着,李贺大步迈进玉米地,没走几步,他便蹲下身子,拨开层层玉米叶,指着一根细长的黑色管道说:“这就是丰收的‘法宝’——滴灌式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水肥一体化,简单来说,就是把灌溉和施肥融为一体。”李贺耐心解释,通过这套精密的管道系统,肥料能随着水流直接抵达作物根部。和传统的大面积撒肥、大水漫灌不同,它就像医院里的输液管,精准控制着每一滴“营养液”的输送量。“有了它,水分蒸发量会大幅减少,肥料也不会因雨水冲刷流失,每一滴水、每一份肥都用在刀刃上。”
丰收节带给李贺的,远不止“2024年度禹城市粮王”这个响亮的称号。对这位经验丰富的种粮大户来说,丰收节是农业领域的“年度盛会”,更是他汲取技术的“宝库”——他最初的水肥一体化技术认知,便源于往年的丰收节;今年展会上,黑小麦深加工产品又让他眼前一亮:“今年我试种了300多亩黑小麦,市场反响特别好,看到那些深加工产品,瞬间就摸清了延伸产业链的新方向!”每年从丰收节汲取新养分,已成这位“粮王”的习惯。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王志伟 刘振兴 胡兵 孙芷琪 邢仁宇 李海玲
通讯员|庞占英 田震 梁民 张伟靖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