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日生物5天拿新品“准生” | 我为民企办实事

9月23日,伟日(山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流水线飞速运转,一袋袋蔗糖发酵调味粉经封装、装箱,即将发往全国各地。“这是公司的主打产品,销售额占总营收的30%左右,我们可是省内首家获得该产品生产许可的企业!”公司总工程师滕国良的话语里满是自豪。

作为集生物工程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伟日生物此前核心产品聚焦乳酸链球菌素、纳他霉素等食品防腐剂,品类相对单一。为破局市场竞争,去年企业自主研发出蔗糖发酵调味粉这一新型食品配料,可广泛应用于肉制品、乳制品、烘焙食品中,为拓展市场打开新切口。

可新品问世,难题也随之而来。“按正常流程,向行政审批局申报食品生产许可后,只需等待市场监管部门现场核查即可。但这款产品太新了,国家没有出台相关标准,无相关资料供企业参考,审核阶段直接面临‘卡壳’。”公司行政部经理张春星坦言,去年4月,眼看产品无法落地投产,他们只好带着困惑向禹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求助,希望弄清申报类别与所需资料。

了解到企业的需求后,禹城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刘保萍立刻牵头组建专项团队。团队先是查阅海量政策资料、开展省内多轮咨询,却发现这款产品在省内尚无申报先例,全国范围内也仅有浙江、安徽两家企业实现生产。为找到破局思路,4月底,该局组织人员专程赴浙江“取经”,实地了解当地企业的申报流程与经验。

可“取经”归来,新的困惑又出现了:已获批的两家企业,申报类别截然不同——浙江企业按“调味品”许可类别发证,安徽企业则将其归为“其他食品”。“类别不同,不仅发证时现场审核的标准细则不一样,后续食品安全风险管控也大相径庭,甚至可能影响产品上市销售。我们必须帮企业选对合规路径,才能让这款好产品尽快落地。”刘保萍深知,选对申报类别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反复研讨后,团队决定以专家论证的方式破解这一难题。去年5月12日,一场聚焦该产品的特殊论证会召开,省内3位涵盖食品生产许可、食品检验、行政审批领域的权威专家齐聚,围绕产品属性、生产许可、类别判定等5大核心议题深入分析研判。“依据企业标准,这款调味粉以白砂糖、酵母提取物为原料,经好氧发酵等传统工艺制成,原料与工艺均符合普通食品范畴,并且所使用的菌种已列入国家卫健委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最终,专家论证组一致明确其许可类别为“其他食品”。

论证会一结束,禹城市场监督管理局当即安排专人和专家赶赴企业开展现场核查,确保各项生产条件符合标准。核查通过后,次日一早,该局食品生产股股长吕王姝便汇总好所有资料,通过系统上传至审批局。5月15日,伟日生物顺利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要是没有市场监管部门主动迎难而上,这款新产品恐怕还卡在‘领证’环节。从递交申请到拿证,只用了5天,较法定办理时限缩短了7天。拿到证的那天,我们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这意味着产品能正式投产了,这份助力是我们创新发展的底气!”滕国良至今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

正是得益于部门的“有为”,才能让企业少走弯路、快速破局。如今,伟日生物合作客户已覆盖雨润、金锣、双汇、娃哈哈等国内食品行业龙头企业,还与海外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数据更能印证产品的市场活力:今年前8个月,仅蔗糖发酵调味粉这一款产品,销售额就突破2300万元,预计年底达1100万元左右,成为企业业务稳步增长的“强引擎”,推动伟日生物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稳。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榕 通讯员| 梁民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