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动、翻飞、旋转……在禹城市综合高中体育场上,空竹艺术团的成员们手持抖竿,彩带龙随着空竹嗡嗡作响、上下翻飞,宛如群龙起舞。这支平均年龄65岁的团队,在今年5月举行的2025年天津宝坻空竹邀请赛上,凭自创节目《群英会》荣获团体比赛金奖。
赛场鏖战
十年斩获近两百奖项
空竹古称“胡敲”“地铃”,拥有1700多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禹城市空竹艺术团2014年成立,目前有成员40余名。十年间,团队已从民间兴趣小组发展为全国空竹界的“夺金热门”,累计荣获全国各类比赛大奖近两百项,包括2019年中国保定国际空竹艺术节、2024年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空竹比赛等赛事奖项。
85岁的艺术团创始人刘传富虽已高龄,但不仅能完成左右“拉锯”的常规动作,“千手如来”“美女缠身”等高难度花样也不在话下。他坦言:“空竹一响,浑身舒畅。但站上赛场,拼的是真功夫!”为备战全国各类赛事,团员们常年坚持在体育场集训,从基本功到动作编排都反复打磨。
今年5月,在2025年天津宝坻空竹邀请赛上,艺术团凭借团体节目《群英会》对阵全国22省市57支队伍。节目中,多名队员默契配合、造型多变,空竹在空中疾徐有致地翻飞,结合舞蹈元素与精心设计的服装道具,如群龙舞动,气势如虹,展现出流畅的技巧与独特的美感,最终赢得评委一致认可,斩获金奖。
挑战极限
高难度动作背后的汗水
徐海军和老伴儿表演空竹双人舞《二人转》
艺术团成员多数从零起步,经过日复一日的训练,如今已个个技术精湛,形成各具特色的表演风格。
67岁的团长徐海军是团内有名的“技术控”,每天训练至少五六个小时,连春节都不间断。他与老伴杨书兰共同创编的空竹双人舞《二人转》,在没有专业指导的情况下,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调整动作力度与角度,最终在山东省第十四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中荣获一等奖。徐海军还独创节目“高竿空竹钓鱼”,将空竹抖上8米竿顶后,在旋转中模拟“钓鱼”动作,全程保持空竹不落。“每个新动作都可能失败上百次,但成功那一刻,所有辛苦都值了。”
59岁的赵希臣则以“高杆顶空竹”绝技见长——用10米长杆顶起空竹旋转约两分钟后再稳稳接住。“日常训练如果遇上下雨杆滑,空竹容易脱手,咱也得坚持练习,唯有平时苦练,才能提高自己。”他回忆道。为练就这一手,他曾在训练中摔坏多个空竹,腿上青紫不断。
团队表演项目《叠罗汉》
团队表演项目《叠罗汉》也极具挑战性,需要三个队员一边抖空竹,一边做造型,最终摆出叠罗汉的样子……徐海军透露,这一动作极其考验团队协作,万一有人“手抖”,就很容易让空竹上下撞在一起。为达到几秒钟的完美展示,队员们足足排练了两年多。
此外,团员郑长义带来的“一心四用”表演也令人赞叹:头顶转帽、口含“烟斗”,帽子和“烟斗”上都有红色陀螺打着转儿,左手转陀螺、右手转手绢,多项动作同时进行,展现出惊人的专注与协调能力。这些创新不仅丰富了空竹表现形式,也成为艺术团在全国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昂扬斗志
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抖空竹对许多团员而言,不仅是竞技与锻炼,更是一次健康的蜕变与精神的传承。赵希臣对此深有体会。
如今他精神饱满、身手矫健,很难想象六年前他还是个常跑医院的“老病号”。偶然接触空竹后,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团队。初学时,他抖不到两个小时就气喘吁吁,多次萌生退意。但在队友的鼓励下,他逐渐领悟到抖空竹的奥妙:“它不仅是手上功夫,更需要全身协调配合。”经过练习空竹,他的颈椎病明显好转,头晕失眠等老毛病也相继消失,成为团里的“铁杆队员”。在前不久刚刚结束的淄博全国花式空竹大赛中,他与团员郑业强搭档的双人双空竹对抛项目再获一等奖。
空竹艺术团在不断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也积极投身公益推广,经常深入社区、学校开展表演活动。正如刘传富所说:“我们要让更多人了解空竹、喜欢空竹,把这门老手艺传下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李海玲 通讯员|张晓宇 张伟靖
审核|李榕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