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先我们村没啥产业,你看现在,这烙笔一拿、葫芦籽一种,可都成了咱手里的‘金疙瘩’了!”9月23日,在临邑县邢侗街道开元新村举办的葫芦丰收节现场,开元新村党支部书记高世文看着热闹的场面说道,“葫芦烙画技艺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为乡亲们带来收益,我们这个村子啊,也跟着越来越有活力了。”
时值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开元新村以“庆丰收、享丰收、乐丰收”为主题,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大集。活动现场,非遗技艺展演、葫芦美食品尝、“种子漂流”、“打卡寻宝”等环节精彩纷呈,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非遗“活”起来的魅力。
在集中展示区,来自全县各乡镇的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造型精致的工艺葫芦、地道的特色农产品吸引了不少群众驻足品尝、购买。“今天我带着村里的面粉和琪子来参展,大家非常认可我们的产品,这个活动对我们帮助很大。”临邑镇后庞村村民刘新梅高兴地说。
这场丰收节的背后,是开元新村创新推行“非遗引领、三产联动”发展模式的成果,将葫芦烙画技艺与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深度融合,实现集体增收、文化传承、村庄治理的多赢局面,村里依托国家级示范合作社平台,打造“合作社+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将闲置校舍改造成齐鲁葫芦艺术品博物馆和乡村记忆馆,组建140人的烙画传承队伍,解决长期以来“有技艺无产业”的困境。同时深化研学融合,开发儿童体验学习、青少年手工刻画、老年线上研学等8项研学项目,与南开大学、德州学院等共建“青春筑梦基地”“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接待研学团队6000余人次,带动周边种植葫芦120余亩,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在家门口做烙画,既传承了老手艺,又实现了人生价值。”聋哑工匠刘崇格的妻子说,虽然丈夫听不见说不出,但他的烙画作品《葫芦烙画》入选了德州市残疾人文创艺术展,单个葫芦能卖到800元。
激活的是技艺,改变的是发展理念、增收模式。开元新村按照“文化引领、产业联动、片区推进”的原则,以党建联合体为载体,建设“红邑尚品”示范片区,带动周边村庄实施推进。目前“红邑尚品”乡村振兴片区已拓展至4个村,新建共富工坊3个,开发面包加工、电商直播等业态,解决就业200余人,其中还包括5名残疾人在内的30多名烙画工匠,12支“红色管家”服务队提供技能培训、金融对接等精准服务,累计满足用工需求300余人次。“一支葫芦笔”模式的推广,不仅提升了村庄文化自信,更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让非遗资源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活资源”。
邢侗街道党工委书记潘昶旭表示:“‘非遗+产业’模式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推动葫芦大棚种植、电商直播基地等项目建设,让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王淑红 刘长胜 编辑|高玉梁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