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阳下,
上万棵珍贵树木葱茏叠翠,
泰山石、灵璧石错落其间,
十七孔桥映月入湖,
勾勒出中国南北园林交融的雄浑灵秀;
六大博物馆内藏珍纳宝,
古典家具、根雕艺术与地矿标本静静陈列,
诉说着文明传承的厚重密码;
夜幕中,
《大河上下》史诗演艺震撼开演,
《盛世朝元》让人穿越古今,
烟花秀与灯光秀交相辉映,
让黄河文明与齐鲁文化在沉浸式体验中焕发新生。
黄河汤汤,文脉绵长。
齐河这片浸润着千年齐风鲁韵的土地,
正崛起一座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旅新地标——欧乐堡华林园风景区。
从十年磨一剑的匠心筑园到“淡季不淡”的市场奇迹,
从单一景区打造到多点联动、板块共振的文旅“航母”,
欧乐堡度假区不仅是黄河战略落地的生动实践,更成为齐河县以文旅融合激活文化动能、赋能县域发展的鲜活范本,在黄河岸边书写下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答卷。
十年磨一剑
精心雕琢捧出“华林园”
齐河,有一座用十年时间“精”修出来的园子,叫华林园。
它不是简单的景区,
而是一部用太湖石、泰山石、灵璧石、寿山石“写”出来的“石头记”;
是一处用明清家具、根雕、书画“装点”起来的人文瑰宝;
更是一方用赤忱情怀“落笔”、用黄河文化“点睛”的园林艺术集大成者。
“四十多年的积蓄,全都投进了这片园子。”山东八仙过海文旅集团董事长李海锋的感慨,道出了项目背后的文化坚守。
2009年,华林园基础建设正式启动。十余年间,建设者始终以精心打磨的态度推进,从未有过丝毫懈怠。从景观小品的反复斟酌到门票定价的谨慎考量,从内部参观时的精益求精到场馆布展的场景化重现,“十年磨一剑”的匠心,早已融入园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坐落于齐河黄河之滨的华林园,坐拥21座不同主题的博物馆。已初步具备展示条件的有六大博物馆:珍宝馆、书画馆、根雕艺术馆、家居馆、地矿博物馆、影视馆。整个风景区在夯实博物馆文化基底的同时,更聚焦沉浸式演艺的创新表达,在华林大剧院以沉浸式实景的形式打造《大河上下》《九曲黄河魂》等四大演艺项目。
“我们并非‘建景区’,而是‘修文化’。”泉城欧乐堡国际旅游度假区副总经理孙家齐介绍,华林园以古皇家园林为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魂,通过深度融合黄河、国学、民俗与建筑等文化,致力于打造承载多元文化、彰显深厚底蕴的精品园林典范。
为精准还原明清时期的家居生活场景,他们遍寻民间技艺精湛的老匠人,依照明清民俗文化中婚嫁、祝寿的传统礼仪与生活规制,精心打造婚床、祝寿堂家具以及清宫屏风等;布展“五百罗汉堂”时,他们倾注心血,选用水白玉雕琢五百尊罗汉像,并从全国邀请彩绘大师,细致勾勒罗汉衣袂纹理与面部表情,让每尊罗汉都神态迥异、活灵活现;甚至连一棵树的移栽,都要考虑紧扣“黄河故事”的整体构架——对于园内上万株珍稀树木,他们都打算为每一棵配上二维码或者文字说明,方便游客读懂其背后的关联与意义。
不是“看戏”是“入戏”
《大河上下》让历史“活”起来
“五一”假期,华林大剧院内《大河上下》首次试演。没人想到,这台沉浸式实景演出,会成为齐河文旅的“爆点”。
“最初每天只有一场,座位近三千个,全部坐满了。”孙家齐回忆,“到了暑期,抖音把我们列入全国KA(Key Account)级景区,用了一个词——‘数据华丽’。整个度假区仅门票收入暑期增长接近50%,《大河上下》成新秀。”
《大河上下》不是“看戏”,是“入戏”。
大河奔流不息,历史跃然眼前,在方寸之间阅尽千年。《大河上下》以黄河史诗为核心,通过“礼出东方”“天下大水”“以礼治国”“礼敬河山”“名士风流”“黄河安澜”等六幕场景无缝切换,将淬火成器、大禹治水、大唐盛世等历史片段搬上舞台。顶尖舞美与沉浸音效的结合,让观众从“看客”变身为历史长河的“见证者”,演员们的绝美国风妆造更是仿佛让五千年文明高光时刻重现。
整场70分钟,深入观众席的前凸型舞台设计,让故事从历史投射到现实中来。“天下大水”启幕,骤雨般的水花扑面而来,前七排观众瞬间“湿身”;舞台上,140余块独立升降屏组成可变形矩阵,通过280根钢丝绳与信号电源线同步控制,实现千余种空间组合;核心升降屏以3米/秒的升降速度打造“时空折叠”效果,在唐代封禅场景中,泰山从平地拔起仅需5秒。
为实现“淡季不淡”,华林园主动调整运营策略,将原本的“暑期限定”项目《大河上下》升级为“全年常态化”呈现。这一举措成效显著:以往9月常为景区客流淡季,今年同期客流量却翻倍增长;而去年12月刚开业的坤河国际酒店,今年以来每月入住率平均达到80%,每逢暑期及节假日更是常常满房。“秘诀就是‘全家老小’都能玩。”孙家齐说,“度假区里藏着全龄段的乐趣:孩子能在动物王国与萌宠互动,到极地世界看海洋生物,去水上世界撒欢;年轻人在梦幻世界的游乐设施上尽情欢笑,也能和家人一起看马术杂技表演;老年人可坐着电瓶车悠闲赏景,进华林大剧院看日间或晚间演出,一家人各得其所,其乐融融。”
德州老乡更划算:身份证号码“3714”开头的,129元就能“看河”。
当夜色降临,华林园北区的《大河上下》准时开演,鼓点响起,水幕升起,烟花在九曲黄河的上空绽放成巨大的花束。观众席里,可能有北京的爷孙、天津的情侣、济南的闺蜜,还有齐河的“上班族”。他们举起手机,一起把黄河的浪花定格在微信朋友圈里。
“我们的产品从来不只是一张观演门票,而是能带领游客走进沉浸式氛围,在体验中收获‘黄河文化’认同感的载体。”华林大剧院总统筹赵永亮说。
这一刻,黄河不再是地理课本上的坐标,也不是卫星遥感里的曲线,而是可以被触摸、被倾听、被带走的“齐河记忆”。
那一刻,黄河文化不再是陈列在博物馆里的珍品,也不是教科书上的铅字,而是人们心里的一段童年记忆、一首黄河民谣、一场寻根之旅。
那一刻,世人皆明晰了华林园存在的意义:它让黄河文化在齐河落地,也让齐河文旅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熠熠生辉。
从一座园到一座城
齐河文旅融合大合唱
“昨晚看火壶表演,明早还得去祝阿镇买小周月饼,两天没出齐河,行程却越排越长。”京津冀一名游客的“吐槽”,听着像抱怨,嘴角却止不住上扬。
这股让人“停不下来”的劲儿,源头就在华林园。
园子里,王牌剧目《大河上下》从开演到现在,几个月来不停“长个儿”:同一段黄河故事,场景、灯光、互动点月月小改、季季升级。“三刷”的济南游客郭文新说:“上次演员从幕后上台,这次直接从观众席上台,还有不少环节强化了互动,更真实了。”
众人以为这就是天花板,华林园抬手又加一层——《九曲黄河魂》水影秀。出了剧场,沿湖岸步行一刻钟,夜色像被拉开的幕布,灯光、星斗、水幕一同亮起,美景从天空倒映到湖面,观众齐刷刷抬头,手机忘了举。
以为节目挺多了?火壶表演闪亮登场,火星子在湖风里旋转,引得人群发出一声声赞叹。还听说,十一期间全新大型实景演出《盛世朝元》将重磅登场。
“看不完,根本看不完。”一句玩笑,成了齐河最硬的广告。“我们测算过,一个来自京津冀的家庭,在齐河平均停留2.5天。”孙家齐拿出数据,“去年欧乐堡度假区内坤河国际酒店开业,真正把此地变成游客旅游度假目的地,今年京津冀游客占比超40%。”
华林园的“溢出效应”正在显现——
看住宿,欧乐堡度假区内四大酒店,国庆前一周全部售罄,特别是骑士度假酒店树屋亲子房、坤河国际酒店星光主题房这类亲子客房,提前20天售罄。
餐饮是关键一环,华林园风景区内,特色小吃街正在紧锣密鼓地打造;华林园斜对面的黄河水街客来客往,夜生活的灯盏亮到凌晨三四点;土特产也少不了,小周月饼、黄河大米、圣喜酱牛肉,成为游客眼下来齐河必买“三大样”。
会议也是大头,华林园承接的企业年会订单都已排到11月底。
谈谈就业,景区直接带动就业1200多人,其中本地村民占比60%。
数字冷冰冰,落到地上却滚烫:黄河大鲤鱼出锅,酱牛肉切片,月饼刚下烤盘,一辆辆大巴车已载着下一批参观者赶到。
更深远的影响,是“文化认同”。名人雅士的青睐,进一步印证了华林园的价值。著名表演艺术家斯琴高娃曾在此取景拍摄影视作品《奇幻之家》,使景区的文化魅力进一步扩散。国家一级演员濮存昕、相声表演艺术家赵炎等多次到访,濮存昕在参观景区后在朋友圈发文,向华林园打造者致敬。这些认可的背后,是华林园对文化本真的坚守,让沉睡的文物与传统技艺在黄河岸边重新“活”了起来。
华林园把“流量”变“留量”,齐河顺势把“留量”演绎成“大合唱”。
生态环境铺就底色,齐河在此之上一笔一笔勾勒:文化展厅、湿地公园、研学基地,像珠子被串成项链。今年暑假,围绕“走近黄河文化”核心主题,目前已盘活县域内19处研学基地优质资源,先后打造4处省级青少年研学旅游示范基地、1处省级研学旅游基地品质提升试点,多项研学旅游课程、线路获评省级奖项,研学旅游发展创新经验入选省级案例。此外,充分挖掘县域内非遗资源,打造19处县级非遗工坊、13处市级非遗工坊、1处省级非遗工坊,为研学游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撑。
“华林园不是终点,是起点。”华林园用一座园,唤醒了黄河文化;用一台演出,点燃了齐河文旅。
保护好,才能传下去;转化好,才能火起来。
这座城,把黄河唱成歌,把历史捧出场,把日子过成诗——
黄河向东,齐河正年轻。
你听,大合唱才刚起调。
文化为核
全域共兴
从华林园的“文化+科技”创新表达,可窥见齐河文旅的发展脉络——以黄河文化为根脉,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它扎根于齐河血脉:既与欧乐堡度假区系列主题乐园、齐河黄河新时代文明实践带等协同发力,共同构建起“文化 + 娱乐”的双轨驱动格局;还以“黄河入海”主题旅游公路为纽带,将全域景区与乡村业态紧密串联,形成全域文旅发展的有机整体。
齐河更以此为依托,推出研学、非遗体验及黄河美食、民宿,让黄河文化从书本文字变为可体验的生活场景,最终实现从“散落景点”到“全域共兴”的蝶变,成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的典范。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钟伟
通讯员|刘磊 张军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