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老字号耀涛糕点守正创新:让“大黄乡味道”香飘全国

中秋临近,齐河县大黄乡北段村的耀涛食品厂生产车间里,小麦与糖稀的香甜气息四处弥漫,工人们在流水线旁穿梭忙碌,将一箱箱月饼、糕点封装打包。发货区旁,厂长段耀涛望着整装待发的货物,脸上满是笑意:“中秋旺季到了,这半个月每天要发上千份货,最远能卖到新疆,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地赶订单。”

眼前的繁忙景象,让段耀涛不禁想起30年前的中秋节。那时,他的父亲推着小摊车,在村子周边的集市上售卖蜜三刀、泡子糕、月饼和桃酥。小小的摊位前总是挤满了人,清晨出摊不到正午,一整车糕点便被抢购一空。

如今,这份甜蜜故事在现代化车间里续写新篇。从父辈的家庭作坊到如今规模化的食品厂,耀涛糕点带着三代人坚守的匠心,从大黄乡走向全国,成为节日里令人牵挂的家乡味道。

从小作坊到食品厂

三代传承“甜蜜”升级

走进耀涛食品厂,只见五条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整齐排列,工人身着标准化工作服忙碌生产。谁能想到,这里的起点是段耀涛爷爷的柴火手工小作坊。1976年,段耀涛的爷爷在家里支起炉灶,用古法手工制作蜜三刀和泡子糕。每逢二郎庙大集,爷爷就赶着驴车在土路上颠簸几小时去集上售卖。1992年,段耀涛父亲创立了耀涛品牌,经过多年口碑的积淀,耀涛糕点已成了方圆二十里乡亲们的心头好,大黄乡每逢有喜事,宴席桌上必备耀涛牌的泡子糕、蜜三刀等糕点。

“我小时候,一到中秋节,全家熬夜手工做月饼,用木头模子压出花纹,再用烧锯末的土炉烘烤。父亲在炉前忙活,母亲在一旁配馅料,芝麻、花生都是当天现炒现用,保证新鲜。早上六点刚在集上出摊,来购买的人就排起了长队,一天能卖3000多个月饼。”段耀涛回忆道。

1996年,18岁的段耀涛毅然接过了祖传的担子。从赶集零售做起,他蹬着三轮车走泥路,风雨无阻。“那时同行七八家,我年纪最小,五六十岁的老前辈们看我的眼神都带着怀疑。一个孩子,能把糕点做好吗?”段耀涛说,但他咬牙坚持,靠着口碑和诚信把生意越做越大。2007年,段耀涛注册了齐河县大黄乡耀涛糕点店;去年,又投资200多万元,将小作坊升级为食品厂。

“当时朋友劝我别冒险,父母也反对,可我相信自家糕点的品质。”段耀涛说。去年7月,厂区开始建设,今年6月正式投产,年产值达300多万元。10万级净化车间里,全封闭的半自动化及自动化生产线取代了手工模子。“从爷爷烧煤炉到父亲赶集,再到我这代建厂,三代人的汗水才换来今天的规模。这不仅是工厂,更是传承的纪念碑。”段耀涛看着崭新的设备感慨道。

从摆摊吆喝到发货全国

老手艺向远而行

提起早年赶集,段耀涛笑中带涩:“那时路太难走了,遇到下雨天,浑身溅满泥点子。”最苦时,他和周围五六个同行都在烈日下摆摊吆喝,竞争激烈。但耀涛糕点早已小有名气——甜而不腻的蜜三刀、清爽可口的泡子糕,成了大黄乡的招牌。“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坚持‘做事先做人’。”生意再好,段耀涛依然谦逊待人,与同行交好,坚守实在经营。

随着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耀涛食品厂积极创新经营模式。除了在大黄乡布局耀涛糕点展销门店、深耕本地市场外,企业还持续拓展外地市场。如今,借助冷链物流,产品已顺利发往全国各大超市与农贸市场,从山东本地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乃至遥远的新疆,消费者都能轻松买到地道的“大黄乡味道”。“自从我们开始给商超供货,订单量直接翻了几番。”段耀涛笑着介绍,尤其到了中秋前夕,企业物流发货更是进入高峰,每天发货车次达十几趟,旗下耀涛牌月饼、泡子糕、蜜三刀、桃酥等传统糕点,凭借扎实口感获得了各地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线上宣传更是锦上添花。段耀涛紧跟潮流,在短视频推广上发力,专门在抖音开设账号分享“耀涛”牌糕点。镜头前,刚出炉的月饼泛着油光、蜜三刀上点缀着芝麻、泡子糕层层酥脆,多品类糕点的诱人画面搭配“家乡传统味”的温情文案,吸引众多网友点赞评论。2024年,凭借多年的口碑积淀与地道工艺,耀涛食品成功获评“德州老字号”。“从当年赶集叫卖的小推车,到现在全国发货的现代化厂区,这条路我们走了近五十年。市场在变、渠道在变,但做糕点的初心核心没变——就是让更多人吃到咱大黄乡的传统老味道。”段耀涛总结道。

工厂建在村口

带着乡邻一起致富

耀涛食品厂的规模在扩大,但那股渗透在细节里的匠心精神依然如旧。工人张春华正坐在筛台前仔细挑拣芝麻:“段厂长反复交代,芝麻、花生这些辅料都得统一人工筛选,一粒坏的都不能混进料里。而且烘烤后必须当天炒制,这样炒出来的料香味才足。”段耀涛从旁接过话茬:“咱的核心配方是祖传三代的手艺,最经典的就是蜜三刀和泡子糕,讲究的是低糖低油、甜而不齁、油不腻口,这标准从爷爷辈传下来就没变过。”厂里对原材料的把关近乎苛刻,食用油只用大品牌,芝麻专挑颗粒饱满的上等品,连糖稀都坚持用红糖手工慢火熬制。“不少人劝我批量采购现成料,说能省工省时,但那样口感就差了层意思。我们宁肯每天多花两三个小时,也要保证现炒现用、现熬现配。”

近几年,段耀涛组建了口味研发团队,在保留传统糕点精髓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陆续研发出苏式月饼、广式月饼、绿豆糕、鲜花糕等8个系列,涵盖无糖、杂粮等20余种口味,既有迎合健康消费潮流的改良款,也有融入地域特色的创新品,让“老味道”吃出了“新花样”。

段耀涛始终记挂着乡亲们,他特意把食品厂建在北段村村口,优先吸纳村里的剩余劳动力,目前已解决12名村民的就业问题。像张春华这样50多岁的农村妇女,在厂里负责辅料筛选、包装等工作,月薪能拿到3000多元。“以前农闲时就在家闲坐着,现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既能挣钱又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张春华笑着说。每到农忙时节,段耀涛还会主动给工人放“农忙假”。“过秋过麦是庄稼人的大事,工人请假回田帮忙,咱绝不扣工资。哪怕厂里暂时减少产量,也得全力支持他们。”

企业的良性发展也离不开大黄乡党委、政府的纾困解难。大黄乡一直关注着这家本土小微企业的成长,不仅免费为厂区安装了专用用电设备,还安排专人对接,及时解决企业在证照办理、物流协调等方面的难题。段耀涛对此十分感慨:“‘耀涛’能一步步从小摊子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多亏了村子和乡里的大力支持。”目前段耀涛正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让祖传的糕点制作技艺走向更远的舞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编辑|孟志远 通讯员|刘晓真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