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对连阴雨天气做好当前秋收秋种工作!齐河县发布技术意见

齐河农技专家提醒农民朋友:“地湿无晚麦”,只要科学应对,狠抓耕地播种质量,加强冬前管理,依然有望实现丰产丰收。

据气象部门预报,10月上中旬齐河县有多次降雨过程,会造成土壤湿度过大,持续阴雨天气将给秋收秋种带来不利影响。建议农民朋友做好以下几点,实现秋粮颗粒归仓,保障小麦高质量播种。

一、密切关注天气,组织科学抢收

密切关注天气情况,抓住降雨间隙科学抢收。一是对于农田出现积水的地块,要迅速排水散墒,最大限度减少田间积水对玉米生产的影响,为收获机械进地作业创造适宜条件。对土壤过湿地块,可采用履带式联合收割机进行抢收,保障颗粒归仓。二是在加快玉米收获进度的同时,还要注意保障收获玉米的品质,要充分利用各类场地设施,收获后要及时晾晒,防止霉变和发芽,可委托服务组织烘干代存代放。

二、落实关键技术,保障秋种质量

小麦生产“七分种,三分管”,确保整地和播种质量是关键,播种时要掌握播期服从墒情,播量和播期相对应,坚决做到宁可晚播,也要适墒。

(一)加快排水散墒,提高整地质量。小麦播种适宜墒情为土壤相对含水量70%~80%(即土壤手握成团、落地散开)。对地势低洼以及土壤黏重渗水比较慢的地块,有积水的要抓紧组织挖沟排水;没有明水但土壤含水量大的要尽快每隔2米开挖20~30厘米的沥水沟沥水散墒,或者用深松犁深松30~40厘米散墒。要提高秸秆还田、整地作业质量,奠定良好的播种基础。为了加快散墒,可以旋耕两次,旋耕犁能进地的时候先旋一遍,加快土壤散墒的速度,等晾好墒后再旋一遍,然后进行播种。

(二)做好种子优选包衣。小麦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药剂拌种,是压低病虫基数、前移防治关口、减轻来年病虫害发生为害的一项关键性措施。近年来,受秸杆还田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齐河县小麦土传病害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有所上升。且由于土壤湿度较大,增加了病虫草害发生的风险。通过种子包衣拌种,靶标精准施药,拌种用药量低、缓释高效持效,省工省药增效,地下地上病虫兼治,提高种子出苗率和抗寒抗旱等抗逆能力,促进根系发达,还能促进达到苗齐苗壮的效果。所以要根据地块小麦苗期病虫害发生情况,科学选择包衣拌种剂,重点防范小麦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切勿白籽下地。

(三)科学施足底肥。连续降雨,雨水浸泡,加快了耕层中养分的淋融和冲失,今年秋种更要注意施足底肥。适当增加施肥量,氮、磷、钾平衡施肥,特别重视施用磷肥,可以促进小麦根系发育,促进分蘖增长,提高分蘖成穗率。

(四)落实“四适双压”播种。小麦在日平均气温16~18℃时播种为宜。一般10月8日至20日播种的,大穗型品种亩播种量23~26斤,确保基本苗20~25万,中多穗型品种亩播种量20~25斤,确保基本苗18~23万。一般情况下,所有地块亩播量原则上均不宜超过30斤。晚于10月20日播种的,每晚播2天,每亩增加播种量1~2斤。推广高性能播种机和北斗导航辅助作业,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浅播,播种深度3~4厘米,防止播种过深导致出苗偏晚、苗小苗弱。播种时,要根据土壤墒情,酌情适度镇压。适墒播种地块,特别是秸秆还田量大的地块,要大力推广播后镇压技术,增强种子与土壤的密接程度,促进种子萌发和根系下扎,提高抗旱抗寒能力;土壤湿度较大的地块,播种后墒情适宜时再镇压,要掌握压干不压湿,防止出现因镇压导致的土壤板结,影响出苗质量,播种超过4天不要镇压,以免影响小麦出苗。要防止盲目抢耕抢种,避免因土壤偏湿造成播种质量差,影响出苗质量。

三、及时查苗补种,确保苗齐苗匀

小麦出苗后及时检查出苗情况,对缺苗断垄的地块及时补种。注意补种原品种种子,避免品种混杂。

“地湿无晚麦”,只要科学应对,狠抓耕地播种质量,加强冬前管理,依然有望实现丰产丰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来源|齐河融媒 编辑|梁思佳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