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民调解能手毕向东 | 坚守调解一线35年 用初心担当书写为民答卷

在德州宁津,有这样一位“基层稳压器”——德州市人民调解员协会会长、宁津县联合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毕向东。35年来,他穿梭在大街小巷,化解7500余起矛盾,让99%以上的纠纷在萌芽阶段平息,用脚步丈量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用真心架起党群连心“连心桥”。

冲锋在前 筑牢矛盾化解“第一道防线”

“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我老毕”这是毕向东常说的话,也是他35年的行动准则。在他看来,人民调解是守护社会和谐的“第一道防线”,群众的“小事”都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大事”,处置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2015年春节,关庄村发生一起医患纠纷。62岁的关某在卫生室输液时不幸离世,家属披麻戴孝将尸体停放在卫生室索要赔偿,现场气氛紧张。毕向东不顾劝阻,只身走进人群安抚双方情绪。他运用“背靠背”“面对面”调解技巧,一边安抚家属丧亲之痛,一边厘清责任边界。经过数个小时的沟通,双方达成赔偿协议,一场可能升级的危机得以化解。

35年来,毕向东处理过医患纠纷、邻里矛盾、信访积案,面对过各种情绪激动的群众和紧张对峙场景。但他始终“顶着上、敢拍板”,用温和的方式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从未因调处不当引发民转刑案件。

守正创新 破解调解难题有妙招

在基层调解一线多年,毕向东深知“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他不满足于简单化解纠纷,更追求“高效化解、源头化解”,用创新思维为调解工作注入活力。

2018年7月,他牵头成立德州市首家信访事项调委会,构建起县、乡、村三级“纵向联动”与行业调委会“横向互动”的立体调解网络,为信访纠纷开辟“专门通道”。在此基础上,他推动的宁津县“政府访调对接工作”入选首批山东省法治政府示范创建项目,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

为让调解更接地气、有温度,毕向东探索出“四情”工作法:接访处访讲真情、疑难信访借人情、关注民生动感情、下访排查摸实情。他还打造“1345 大调解”品牌,让新时代“枫桥经验”中的“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从愿景变为现实。

大曹镇梁某等16户村民的信访积案,是毕向东创新调解的典型案例。1984年的果园承包合同纠纷,毕向东接手后,12次面对面沟通、无数次电话交流,跳出“赔偿多少”的死结,提出“聘请梁某为垃圾处理站看护员”的方案,既解决了梁某的生活难题,也抚平了他多年的心灵创伤。

初心如磐 用一生挚爱诠释为民担当

“人民调解是我一生的至爱,愿将后半生全部奉献给这份事业,一直到老!”这是毕向东的心声,也是他35年工作的真实写照。

2017年,某企业因厂房拆迁与属地部门产生争议,相关部门的违建认定被法院依法撤销后,双方陷入“认定失效-补偿协商停滞-信访反复”的僵局。8年间,当事人的信访材料堆成“小山”,属地部门因历史政策衔接、证据链碎片化等问题,屡次调解均未成功。

2024年10月,毕向东接手此案。面对三摞泛黄的卷宗,他带着审慎的态度,与同事一起深入研究材料,凭借专业功底和责任担当,精准研判法律与政策,采用“调查研判+专业调解+仲裁保障”模式,联合多部门构建“梳理证据+多轮调解+多维释法”工作链。历经10个月努力,终于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35年来,毕向东吃过无数闭门羹,受过不少委屈,但只要群众有需求,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会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他在嘴皮子上磨出了功夫,也在调解路上熬白了头发,却换来了无数家庭和睦、邻里和解。为让当事人放下戒备,他能陪老人唠一下午家常;为化解积怨,他能跑十几趟当事人家里,直到双方握手言和。

如今,毕向东已获得“全国人民调解能手”“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等30余项荣誉,从基层调解员成长为全省人民调解专家、信访工作专业人才。但在他心中,最珍贵的“荣誉”,是群众口中那句“亲切的贴心人”。

35年坚守,毕向东在平凡的调解岗位上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他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民忧,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初心与担当,奏响了为民服务的动人乐章。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李智群 编辑|许欢
审核|刘春杨 终审|李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