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衢新区,为何“芯”动?

当一块纯度高达99.99999%、杂质以“克/吨”计的高纯溅射靶材,发往全国的芯片制造车间;当一部智能手机以30秒一台的速度下线,随即运往全球……

一颗强劲的产业“芯脏”,正在德州天衢新区这片土地搏动。

2025年半导体材料产业发展暨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德州)大会召开在即,天衢新区将再次成为业界焦点。其中,先导激光雷达及传感器件产业化项目的正式投产,标志着这里不仅能在材料端突破“卡脖子”难题,更具备了从核心技术到智能终端整机的全链条生产制造能力。

从“无中生有”到“星罗棋布”,天衢新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正以 “新质生产力” 为内核,讲述一个北方城市在高端制造赛道上的进位故事。

从“产业转移地”到“链主集聚地”

走进天衢新区,产业气象为之一新。

10月17日,在东方华盛的净化车间里,数十条生产线高速运转。“作为从粤港澳整厂搬来的企业,我们看中的,不只是这里的成本优势,更是从硅片、靶材到封装测试的相对完整产业生态。”董事长王伟道出了许多企业的共同考量。

这种生态,吸引的不是零散的企业,而是成体系的集群。前不久的AI智能安防产业园,4家企业同时投产的景象,印证了“链式招商”的魔力。

“通过绘制产业图谱,我们实现了精准招商。”在天衢建设发展集团董事长徐玉军看来,服务模式的创新,是大家愿意远道而来的催化剂,“园区将厂房装修、设备调试与供应链金融同步推进,让企业落地即奔跑。”

园区内,“上下楼就是上下游,产业园就是产业链” 不再是一句口号,“像群英智能的智能安防终端,可以使用沃良智能的摄像头、声扬电子的扬声器,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内部循环。”徐玉军说。如今,园区已成功引入7家优质企业,涵盖了从主板方案商到品牌代理商、跨境电商等关键领域。

企业的脚步,丈量出产业生态的广度。

从深圳北上天衢的英望科技是典型案例,从过渡孵化厂房到独立生产基地、从贴片生产到整机生产,5年间,英望科技把中央仓库从深圳搬到德州,实现了从原料采购到整机生产再到出口海外全在德州完成。

“交通出口优势更便捷,生产时间缩短了至少10天。”总经理胡鑫说,“今年面对严峻外贸形势,在产品原有布局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外,我们又研发安全类新机型,成功开拓了中东市场。”

数据显示,天衢新区1至8月集成电路规上企业已达15家,实现营收54.04亿元,同比增长4.68%。从硅片、靶材到封装测试、智能终端,一条覆盖集成电路关键环节的产业链在这里快速成形。

背后的支撑,是天衢新区的创新服务和政策体系。

新区聚焦“强芯”工程,通过要素保障、配套产业基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支持企业科技攻关等一系列政策,着力引进集成电路产业项目,同步推行“双线并行”预审承诺审批等创新机制,实现了从立项到投产的全过程服务管理。

从“跟跑”到“并跑”的材料突围

产业格局变化的背后,更重要的是技术创新的深度支撑。

10月15日,在有研亿金的生产基地内,一批批高端溅射靶材正在经历精密工序。这些看似普通的“金属块”,却是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的“神经脉络”。

“靶材虽只占芯片总成本的3%到5%,却是影响芯片性能的关键材料。” 有研亿金德州生产基地副总经理万小勇的介绍,揭示了材料在产业链中的基础性地位。

从满足4至6英寸芯片的小尺寸靶材,到攻克12英寸大尺寸靶材技术,有研亿金在靶材领域深耕二十余年。如今产品纯度提升至99.99999%,金属杂质含量低于0.1ppm,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纳米级布线中,任何微小缺陷都可能导致芯片失效。” 万小勇的这句话,道出了技术突破的艰难。为此,企业引入自动化产线对全流程实施精密控制,产品良品率超过99%,可满足全球领先的3纳米制程芯片需求。

技术创新不是孤立事件,材料端的突破正在形成集群优势。

自2018年以来,通过与中国有研科技集团深度合作,天衢新区围绕硅片和靶材引进了6个项目,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如今,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德州)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产品种类最全的半导体材料基地。今年7月,济南与德州联合申报的集成电路集群成功入选山东省先进制造业集群。

更令人振奋的是,“十五五”期间,山东有研半导体8英寸硅片、山东有研艾斯12英寸硅片、山东有研亿金高端溅射靶材3个项目,计划在原基础上上马新项目、投资新产线、扩大新产能。

与此同时,多个集成电路储备新项目也在加快洽谈、落地。这些项目的持续推进,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集成电路关键材料基地(德州)的全国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

眼下,在高铁站两侧,天衢新区高标准打造了2平方公里的半导体产业园,园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可实现签约即拿地开工;高标准建设了76万平方米的产业园区,可满足半导体材料、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不同业态的项目拎包入住。

从“产业孤岛”到“雨林生态”

如果说单个企业的壮大是“树木”的生长,那么整个产业生态的完善就是“森林”的形成。

即将投产的先导项目,正是观察天衢产业生态的绝佳示范。项目整体建筑面积约为25万平方米,规划了8栋厂房、1栋研发楼和1栋宿舍楼。首批投产的产线包括激光器产线、激光雷达产线以及两栋封装厂房。目前,激光器产线已经完成设备安装,具备生产条件,已接到部分订单,其他产线仍在装修和设备安装阶段。

“我们通过分批拿地和政府支持,确保了项目顺利推进。从去年8月底举行开工仪式、9月底正式开工到如今竣工投产,整体进度比原计划提前了3个月。”先导项目负责人金维召说,项目享受了六即审批、部门帮包、一事一议、联审特办等创新服务模式,特别是联合验收制度令他印象深刻,由建设管理部门组织,多部门同步参与,限时办结,大大提升了建设进度。

项目采用从砷化镓外延、芯片、器件模组到雷达整机垂直一体化生产模式,是全国首个激光雷达全产业链项目。“我们的产业链从外延开始,涵盖芯片、封装、模组到整机的完整生产流程。”金维召介绍。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不仅填补了新区在芯片制造环节的空白,更将产生强大的协同效应。“未来全面投产后,有研项目可向先导提供靶材,先导也可为英望、华威手机提供传感器芯片,可在全区形成产业链创新协同为支撑、上下游互融耦合为优势的绿色生态。”天衢新区投资促进部部长张勇说。

除了项目协同,人才的聚集,也是产业生态活力的最佳指标。

德州背靠北京半导体产业“1小时人才圈”,这为企业吸引高端人才提供了独特优势。尤其新区在北京设有“人才飞地园区”,实现了“研发在京、生产在德”的协同模式。

同时,本地拥有4所万人大学、47所职业教育院校,年可培养各类高中级职业技术人才20余万人,还拥有山东大学智库团队,与链主企业建有多个人才培养平台,为产业提供了稳定的技能人才和高端人才支撑。

此外,天衢新区用金融活水,精准灌溉产业沃土,创新推行了“一链一投行、一链一基金”模式,设立汇达半导体基金、先导半导体创投基金。目前,基金联盟已入驻26家机构,先后参与设立引导基金10余支,总规模近50亿元。

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产业生态培育,让天衢新区实现了从“产业招商”到“产业集聚”再到“产业生态”的跨越。“在这里,企业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产业链上有机连接的环节。”天衢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大山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潇 通讯员|韩哲 编辑|赵鑫玲

审核|钟伟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