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早8点,阳光乍暖,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就业基地的玻璃门被擦拭得很干净,光线得以尽数穿过,大厅亮堂堂的。100多位年轻人在此集合、点名后,分组由学校就业辅导员带往就业基地的不同岗位,开始一天的工作。
他们都是有些“特殊”的年轻人,年龄在18岁至26岁之间,80%的人有智力残疾,其余的或听力障碍,或肢体残疾,几乎没有自然社会就业机会。但在这里,他们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韩玉剑有多重残疾,智力受损、左手变形,他跟着靳敏老师到县工商局家属院一栋二单元做家政服务,扫地、擦桌子都尽职尽责。他正在攒钱,想买一部红色手机。
倪明旭在橡皮泥车间,干活儿最为麻利,一天能装25公斤橡皮泥,挣30元钱。就业后他性格开朗很多,还给父亲买了礼物。
“憨儿馍”加工坊“主播”王泽旺坐在轮椅上,向直播间粉丝介绍着同事们手工制作的千层馒头。
26岁的王恒志线下卖馍,地点在金都花城小区的“爱心小屋”,他骄傲地说,有一天他卖出去304个千层馒头。
……
自2018年1月夏津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办鲁北特殊教育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后,校长袁敬华就在谋划“残疾人就业”,很多有智力残疾的孩子有了一技之长后,实现了社会就业。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病情较重,他们需要一个技能培训与社会就业的“缓冲带”。为此,学校借助“如康家园”平台,创办残疾人就业基地,实行就业辅导员制度,帮助他们适应工作环境和管理制度、处理同事交往等问题,帮助暂时不能社会就业的残疾人实施过渡性支持就业。
“我们引进鑫瑞娜家纺、博智文具等爱心企业在校建立车间,设置西点烘焙、憨儿馍加工、工艺品制作、橡皮泥分装等工作项目,已和县内13所学校、26家商超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袁敬华说,他们不放弃任何一个有机会融入社会的孩子,就业的100多人都经历了反复学习和频繁换岗,最终找到合适岗位。“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这于他们而言意义非凡。”她希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其中,以校企合作方式惠及更多残疾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刘振兴 孙耕 见习记者|张双双 编辑|郭庆萍
审核|王志伟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