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造 | 核雕:以刀代笔,方寸间雕出世间百态

怒目的金刚、腆着大肚子满脸笑容的弥勒佛、形态各异的人物……走进位于德城区新湖街道丰华社区的“三合元”大成核雕工作室,刘铁成正聚精会神进行核雕创作,大大小小的核雕作品在橱柜里有序陈列着。

左手执橄揽核、右手执刻刀,木屑纷飞、刀尖来回跳动,片刻间,罗汉的五官渐渐显现。工作台旁,摆放着一些桃核和橄榄核,还有几十把刻刀和数张砂纸。“核雕需要百分百的专注力,每一刀背后,都是日积月累练习的成果。”刘铁成说。

刘铁成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大学4年的美术专业学习,为他今后的雕刻技艺打下基础。刘铁成告诉记者,与核雕结缘,源于一次旅游,2011年,刘铁成去阳朔旅游时,见当地有许多用橄榄核雕刻的工艺品供游客选购,看到小小的橄榄核能做成如此精巧的工艺品,他产生了很大兴趣,也萌生了自己做核雕的想法。

回到家中,刘铁成查阅了有关核雕工艺的资料及文献,深入了解核雕工艺的历史,并且去了潍坊、福建、苏州舟山村等地参观交流,进一步磨练技艺。2017年,刘铁成师从潍坊核雕大师都传恭,将传统造像与现代创新融会贯通,加入自己的感悟与技法,雕刻技艺日渐精湛。

刘铁成向记者介绍,核雕工艺繁多,从相核、构思、动刀、精修、抛光……每道工序都很有讲究,一件简单的核雕需要雕刻上万刀,最后要进行20遍以上的打磨抛光,大约耗时一天半,复杂的作品可能会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相比较形状标准的原料,我更喜欢异形核,根据天然的不太规矩的形状,设计更加有趣的作品。”刘铁成说。

作为中国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德州市核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负责人,刘铁成表示,核雕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灵魂的,未来将继续感悟核雕的魅力,不断地进行创作与研究。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董建新 郭庆萍 孙耕
通讯员|杨玉娟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