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州 | 德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特稿②| 党建领航固根基 众志成城谱华章


编者按 改革开放40年,风云激荡,成就辉煌。40年来,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德州广大干部群众乘着改革春风,踏着时代节拍,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励精图治、开拓创新,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各项事业和人民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变化。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为回顾德州各个领域的重大突破,总结成绩经验,增强信心、再接再厉,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新时代奋力新作为、谱写新篇章,本报推出系列专题报道。敬请关注。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40年来,党的建设举旗定向、固本强基,为顺利推进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40年来,人民群众享受到的民主权利更加广泛和充分,当家作主、共奔小康意识显著增强。特别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深化各项政治民主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再建新功的积极性。

▲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揭牌

▲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为“引才大使”颁发聘书

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把稳正确航向

▲德州市第十五次党代会会场。  记者 周坤 摄

1958年出生的泰山体育产业集团董事长卞志良对改革开放有一份特殊的情怀。20岁那一年,他放下锄头,和妻子一起创办了一家手工缝制体育训练垫子的家庭作坊,后来他领到了个体户营业执照,成立了乐陵泰山体育器材厂。40年过去了,小作坊发展成为全球知名的体育器材供应商和全球顶级赛事服务商,卞志良发自内心地感谢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卞志良人生命运的变化,是德州改革开放40年历程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声春雷,唤醒了神州大地,也催发了德州勃勃生机;拨乱反正,校准了中国巨轮的前进方向,也为德州指明了航程。德州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从“大包干”到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从“粮棉一齐抓、重点抓棉花”到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改革逐步深化,涉及各个领域。1980年1月,德州地委顶住各种压力和议论,召开各公社书记参加的全区农村人民公社经营管理大会,明确了包产到户的改革措施。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迅速在全区推开,到1980年底,全区90%的社队实行了联产计酬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1981年,德州地区粮食总产171.17万吨,比1979年增加14.6万吨;棉花总产16.96万吨,比1979增加14.57万吨,过上了温饱日子的农民发自内心地感谢党的好政策。1986年,德州地区乡镇工业工作会议召开,地委以极大的政治勇气和担当,提出了“乡办、村办、户办、联户办,四个轮子一起转”“以‘户办、联办’为重点,走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路子”,极大地促进了乡镇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发展。

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各个关键节点,党都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德州地委、行署认真学习贯彻,发出《认真学习中央指示精神、加快改革步伐的通知》,要求各县(市)、地直各部门及中央和省驻德单位,全面深刻领会中央指示精神,把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搞得更有成效。199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德州地区和县级德州市,设立地级德州市,德州改革发展掀开了新篇章。1997年,市委、市政府正确把握形势,把放手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抓手,特别是在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上,不唯“成份”看发展、不讲“所有”比贡献,以活力大小看得失,以发展快慢论英雄。此后,德州各级不断解放思想,把改革引向深入,特别是2015年以来,按照中央“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出了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建设协同发展示范区的重大决策,掀开了德州改革开放新的一页。

实践证明,德州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人民群众生活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就是因为党的坚强领导,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航向。强化理论武装,点亮指路明灯。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德州各级党组织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员、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立足实际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工作思路,保证了经济社会沿着正确的道路阔步前进。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党的理论创新重大成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正确方向。

40年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认真组织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先后开展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解放思想大讨论,组织开展了“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兴起理论学习新高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全体党员中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扎实开展“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引领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举旗定向,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好改革开放的政治关。

深化改革不停步,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全市领导干部十九大精神第二期培训班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是各项改革中的重中之重。40年来,干部的选拔、任用、考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建立干部离休退休制度、下放科级以下干部任免权限、实行干部分级分类管理,到推进企业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从“国家干部”中分离出来,建立健全公务员制度和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制度;从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和交流轮岗机制,到建立干部全员谈话制度,强化选人用人工作的监督,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都取得重大进展,干部选拔任用更加公平、公正,树立了良好的用人导向,为优秀干部脱颖而出营造了良好环境。

创新体制机制,释放改革活力。我市各级强化党的领导,以改革创新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坚定不移向改革要出路、要办法、要活力,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只要对人民有益,先干不议论、先试不争论、实践作结论。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出台《关于树立“三严三实”干部导向的意见》,旗帜鲜明地选用正派人、实干家、创业者。出台并认真落实《干部干事创业容错免责办法》《预防和查处诬告陷害信访举报行为若干规定》《干部正向激励实施办法》《关于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减轻基层工作负担的意见》等制度,稳妥推进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让干部放下包袱、放开手脚、积极作为。

▲激励干部担当作为表扬奖励大会

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持续优化综合考评体系,坚持“市委、市政府抓什么,就考什么”,每年进行2次协同发展督查评议。扎实推进督考一体化,充分发挥市督查落实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以考核压实责任,以督查推动落实,先后对全市多项重点工作进行督查,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聚焦减轻基层负担,出台《关于规范市级考核事项的意见》,大幅压缩考核事项。强化结果运用,对成绩好的表扬奖励,成绩落后的约谈提醒,让干得好的受表扬,干得差的受鞭策,树立激励担当、崇尚实干、注重实绩的鲜明导向。

我市深入开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成立市委全面依法治市领导小组。统筹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德州。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深入实施《德州市人大常委会2017—2021年地方立法规划》,扎实推进地方立法工作。

我市各级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积极扩大协商民主,提高协商成效。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深入实施普法规划,基本实现“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全覆盖。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政治本色

▲市委书记陈勇到德州学院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40年来,我市各级严格按照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要求,深入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与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1984年12月8日,德州地委召开了地直机关整党动员大会,切实纠正“左”的错误,纠正以权谋私的不正之风,解决党内组织不纯和作风不纯的问题。1993年4月,德州地区纪委与监察局合署办公,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履行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1999年4月至7月,市直领导班子和县处级领导干部集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认真解决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2013年,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牢把握为民务实清廉主题和“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切入点,持续聚焦“四风”,着力改进作风。2015年,我市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以高质量的专题党课起步,市委书记带头为全市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带头落实各项关键动作。2016年,在全市党员中组织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确定“做合格党员、建过硬支部、促协同发展”实践主题。

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构建市县乡三级书记抓党建责任体系,制定《市委常委班子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方案》《县市区委抓基层党建责任制考核实施细则》《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规范》,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市、县换届后,市委把新任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集中到市廉政教育中心,上了落实主体责任、勤政为民、廉洁自律第一课。

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进一步纠正“四风”、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对照形式主义、官僚主义10种新表现深入排查、严肃整改。2017年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324件、处理536人。今年正月初八,召开全市作风建设会议,以作风建设开篇布局,锲而不舍转作风抓落实。

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有效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对党员干部开展常态化约谈提醒、谈话函询。推动巡察工作规范化运行。积极配合、支持省委巡视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即知即改、立行立改。扎实做好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市监委今年1月12日挂牌成立,实现市纪委监委、市委巡察机构和市纪委派驻机构集中办公。

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巩固战斗堡垒

五一期间,临邑县林子镇党员志愿服务者到红坛寺森林公园开展志愿服务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德州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广大农村群众积极恢复农业生产,大力推动农村改革,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动乡镇政社分开,农村基层基础愈加牢固规范。“要致富,靠支部”成为基层农民群众的共识。经过努力,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基础逐渐夯实,农村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有了很大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积极推广平原县农村党支部星级化管理做法,为新形势下改善农村基础管理体制探索了方法和路径。

40年来,围绕党在基层的组织建设、执政基础,我市各级加大改革探索,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有的在全国、全省产生了影响,进行总结推广。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闭幕前一天,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报道德州基层党建经验。

全面推行农村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建立选拔任用、教育培训、激励保障、监督考核管理体系,让农村党组织书记有干头、有奔头、有盼头,真正抓住了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牛鼻子”。市财政一次拿出3亿元,全市投入6亿元,全面加强村级办公服务场所规范化建设管理,全部达到“产权自有、面积达标、设施齐全、功能完备、使用充分”标准,彻底改变了村级没有办公场所的局面。

我市扎实推进城市街道、社区区域化党建工作,先后召开全市城市基层党建暨城乡网格化管理工作会议、全市基层组织建设专题会议。推进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采取配建、共建、调整等方式加大建设力度。全市134个乡镇(街道)、12个省级以上园区全部成立综合党委,兜底管理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每个街道设立党建办公室,配备不少于3名专职工作人员。

针对城乡党建互不融合、基层治理条块分割等问题,市委在保持原有行政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科学合理划分基本网格、子网格、独立网格3种网格,纳入社区(村)网格管理,实现全覆盖、无缝隙。网格长一般由党组织书记担任,确保网格在基层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统筹落实基层党组织建设、综治维稳、生态环保等基本任务,实现“上面千条线、基层一张网”。

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出台《关于加强第一书记规范化管理的意见》,选派三轮共336名市直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攻坚,选派79名机关干部到基础薄弱村担任党支部书记,为贫困村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实施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设立发展集体经济专项资金,扶持空壳村发展集体经济。稳步推进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有913个村领创办合作社,入股土地26.81万亩,实现群众与集体“双增收”。

创新突破,强化推动跨越发展人才支撑

▲德州市人才公寓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不断强化党管人才工作。2003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决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2003年以来,对全市人才状况进行普查,制定了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五支人才队伍”一起抓的具体措施,2007年至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南融北接”战略,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印发了《关于加强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德州市“首席专家”建设工程实施办法》等文件。

“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措施之一,围绕创新人才政策管理机制,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牢固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强化人才支撑作为经济社会跨越赶超的关键举措,坚持“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坚持政策引人才、平台聚人才、产业兴人才、环境留人才,人才工作实现优先发展、跨越发展。近5年来,全市自主培养国家级人才17人,省级人才290人,现代产业首席专家、德州文化名家等市级人才729人;引进院士、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46人,是历史存量的10多倍。我市连续4年被评为全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持续创新人才政策,聚焦全市重点产业,先后出台现代产业人才支撑计划、人才政策“黄金30条”、“企业家队伍建设12条”、“假日专家”工程实施办法等,初步构建起具有区域竞争力的政策体系。持续深化人才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意见,着力打造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2017年被批复为全省第4处改革试点。持续扩大开放合作,精心打造“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活动品牌,已与30多个国家开展人才对接合作;成功创建全国第4家国家级引智试验区,支持20余家企业设立离岸研发中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持续强化平台建设,深入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建成企业创新平台950个,其中国家级45个、省级293个;深化大院大所对接合作,千余家企业与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持续优化“双创”生态,全面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高水平建成市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大力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定期组织专家休假疗养、免费健康体检,在全社会营造了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记者|杨德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