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 | 李风军:“土”的味道 ——读朱殿封文集《邮票大小的故乡》


“土”的味道

——读朱殿封文集《邮票大小的故乡》

□李风军

朱殿封散文集《邮票大小的故乡》出版了。全书洋洋几十万言,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土”味,读后不胜感慨。

何以说这部书是“土”味道?这是因为他所写的人物土、事件土、语言土。作者在书中记述了生他养他的村庄及周围一带的风土人情、今昔故事,洋溢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比如所记农村小人物:《“村魂”:朱风桐》《“镰把”爷爷伊尚信》《“记事钟”:朱子镜奶奶》《“孩子王”:我的启蒙老师朱殿栋》等,都是村里的那些爷爷奶奶、大爷大娘、兄弟姐妹。翻读内容,突然“总理”映入眼帘,这可是个大人物。然而细看,此“总理”是“大过道”(胡同)里的总理,是农村一个家族中处理婚丧嫁娶、家庭纠纷、邻里矛盾,以及本族与外族、本村与外村发生棘手事端的人物,在农村叫他“总理”“总裁”。还有,过去农村的货郎、锢漏匠、兴秤匠、说书艺人……“七十二行”人物在他笔下都有情景再现。所记家人家事:《爷爷的宝物》《父不责儿儿自责》《跟着母亲学“礼法”》……记录了农村一个普通人家的寻常日子。所记乡土记事:《欢腾的田野》上的春之声、夏之歌、秋之果、冬之韵,弹拨着平原乡野的妙曲;《静静的小河》流淌着四季河韵、两河历史、一河欢乐,滋润着两河流域的土地和庄户人家的生息;《安然的早晨》里的禽、畜、人融洽相处,展现出一幅生态和谐、生机盎然而宁静祥和的乡村风景画。书中对村民四季忙碌、辛劳耕耘、丰收喜悦等都有涉猎,桩桩件件述说乡村风情,富于鲁北地域色彩。

或许有人说,《邮票大小的故乡》记述农村事情,自然是土味儿。但我认为,写农村题材内容散文,仅写出“土”,不是文学的追求,“土”的解释也不仅限于通俗易懂和地方特色。生动、鲜活,具有艺术生命力,应该是“土”的要义。就作文论,可以这样认为,文章的“土”,是一种质朴;“文”,是一种秀气。二者风格不同,不分伯仲,“土”和“文”,达到哪一个境界都不易。就“土”而言,这里的“土”已是对乡村土话进行了筛选、提炼、提高而又不失“土”味儿的语言。如若你用纯方言土语写成文章,内容又是鸡毛蒜皮,虽土却没有味道,读者也不会欣赏。这部书的风格就是“土”味道与生动鲜活的完美结合,使之充满乡土气息和生命活力。

它体现在语言表达上。朱殿封写作对语言技巧融会贯通,传统文学语言与现代文学语言相辅相成。比喻、拟人等语法修辞巧妙运用,恰到好处,惟妙惟肖,风趣幽默。他写人:“娘不转眼地看着瞅着我从一个模糊的小人儿、半大人……走成整个人,越走越近,越走越近,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就走到了她的近前。”这种由远及近看人的视觉,运用了电影“蒙太奇”慢镜头表现手法。状物:羊群“一边肯吃一边卷地毯一样往前走。”“河水从身边划过,似在伸出柔弱无骨的手抚摸你的身子。”“太阳狠毒地投射出千万根钢针,刺得睁不开眼且眼仁生疼。”“骄阳把庄稼叶子烤得像狗耷拉着舌头。”……这些语言从眼观到感观都那么清新妥帖,那么富有画面感。这样的描述在文中俯拾皆是。

它体现在对农村俗语、谚语、歌谣等的娴熟运用上。朱殿封善于从乡土语言中筛选那些生动鲜活的元素。“炕头上的汉子一辈子走不远。”展现出没有远大志向的人之形态。“一帮孩巴浪子”,把你带回那自由自在、满地疯跑的童年时光。“啄木鸟掉到水缸里毛湿嘴硬”“二姑娘梳头多一抿子”,这些农村俏皮话,让你既轻松理解文章的含义,又获得一种风趣的享受。“我家有条大黄狗,每天早晨屋里扭。”这句顺口溜让你看到了那由黍子秆穗绑成的笤帚,被人拿在手中扫除灰尘的情形……

朱殿封的散文是带着情去写,带着爱去倾诉,字里行间充溢着情和爱。这也是他才能够信笔写来,“土味”浓郁,行云流水,含情怀义。书中“村人村事”部分,写“饭黏”爷爷朱玉祥,他与作者的爷爷两人坐一晚上说不了几句话,却心心相印,情深义重,在绝粮断炊之际相互出手扶危解难。“家人家事”部分写了作者一家人的事儿,他写母亲的舐犊之爱,尤其《出门》一文展示出慈母的高大形象,有道“儿行千里母担忧”,母亲在儿子晚上出去一趟,都那么时时牵挂。“每逢这样的夜晚,娘的耳朵就搬家了。娘把她的耳朵搬到院子里,门洞子里去了……娘啊,儿子这哪里是在村路上走,分明是在您的眼睛里走啊。”然而当听说儿子要调到县委宣传部报道组工作,真正要离开家的时候,她又是那么地支持儿子远行。她盼望的是儿子天天守在身边,不离开她的视线。但是儿子这是“有出息,去为公家做事”,便依然“小鸟放飞”了。

朱殿封何以写出如此浓厚乡土气息的生动而深刻的作品呢?他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从读高中时就走村串户采写新闻报道,后来参加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调到县委宣传部、地委宣传部、大众日报社从事新闻报道工作。他曾获得“山东省好新闻”“华东九报头条好新闻”“全国好新闻(中国新闻奖前身)”“山东省十佳职业道德标兵”等多项新闻奖和荣誉称号。他始终深深扎根这片鲁北大地,故乡古代土河、钩盘河,现代跃丰河、跃马河等几条河流域的古今风貌,那“书房”“村戏”“地契里的村史”“永州城的底色”……所产生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厚道的民风、丰富多彩的民俗、生动风趣的方言土语,以及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滋养着他,激励着他,为其散文创作提供了厚重的铺垫。他十分推崇艾青的那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如他在《关于这枚“邮票”(代后记)》中所言:“故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生命中的根。故乡,使我们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将去何处。祖祖辈辈总会有根,终会有缘,开枝散叶,枝繁叶茂,但扎入大地的根只有一处,那就是融入血液的眷恋。对故乡的眷恋,就如树叶对根的眷恋。一个人心中如若没有了根,那就是断梗飘萍……”正是他这种“根”的情怀,对故乡融入血液的眷恋,这部《邮票大小的故乡》才这么深刻感人。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