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黑陶的故事 |黑陶,归去来兮

□董慧慧

我没办法用事不关己的口吻谈论黑陶,就像我没办法用事不关己的口吻谈论自己最熟悉的亲人。从某种程度上说,黑陶参与了我的成长。

整整4000个春秋,它一句话不说,风霜雨雪阴晴霾雾,一任世界聒噪叽喳。把风变成沉默,把雨变成血液。太阳出来的时候,仰起脸。没有月亮的夜晚,不悲不欢。它厚重、古朴,在泥土底部沉睡,静静积蓄力量,少数人能在冷硬里看见它不言不语后面的半城山河。

4000年以后,当黑陶以“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声如罄”的形质在山东龙山重新面世的时候,立刻倾倒众生。

我是众生的亿万分之一。10年前,当我第一次在梁子黑陶见到它们时,当置身于厚重神秘又安静如斯的黑陶之林时,仿佛一束光照耀进我的身心。“要是能在这里工作就好了。”我打心里羡慕销售部的阿姨们。

彼时刚毕业,在一家杂志社实习,梁丽霞董事长是我人生中第一位采访对象。我鼓起勇气敲开了梁子黑陶的大门,从此,作为梁总的助理,走进了黑陶的海洋,也踏上了命定的道路。

玉凤鸟、浮雕梅瓶、盛世祥龙、仿古陶罐、鹰击长空、微雕蛋壳陶……每一件都散发着浓郁的东方文化气息。古色、古朴、古型、古韵形成了黑陶文化远古的独特风格。而现代黑陶工艺又创造性地将雕、刻、镂、书、画五工融入其中,产生了形意丰富、色泽丰润、造型生动、魅力超群的艺术效果。黑陶的典雅、漆陶的明快、刻陶的深邃、镶陶的华贵、彩陶的变幻、开片陶的神秘……当我凝视这些似乎有着生命的器物,无法不保持一颗谦卑之心:在漫漫的时间长河里,我们只是匆匆过客,它们才是主人。

这其中,我最喜爱的便是“玉凤鸟”。《山海经》上说玉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硬刻玉凤鸟,简洁大气,寥寥几笔便得其神韵。

我见识过“玉凤鸟”的诞生。

是从后羿手里洒下的那捧红胶土吧,数年风吹日晒后,经反复搅拌、揉捏,做成泥条,工艺师有力而灵巧的双手把泥慢慢旋转成陶胎。修型、挑沙、压光、干燥、烧制、出窑、硬刻……博物馆里灯光环绕下熠熠生辉的“玉凤鸟”们,是千年沉积的红胶泥经“台下”的十年功一刀一刀雕刻出来的。

所有光芒的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付出。而这付出往往枯燥乏味,是一再给自己打气的坚守。我见过梁总一筹莫展的时刻,也知道一个女人负重前行咬牙打拼的不易。不说创业之初砸掉次品重新再来的气魄;不说以一己之力建成黑陶博物馆的酸甜苦辣;也不说为创新产品带领骨干南下北上东奔西走考察学习的努力;单说为每位员工提供宿舍、为每个在黑陶园诞生的“陶二代”过生日,就暖人心扉……幸有各级领导的支持,有客户数十年如一日的认可。看着梁子黑陶一步步壮大,我打心里高兴。

因为喜欢黑陶而推及工艺美术品,离开故土后我选择了当一名艺术期刊的编辑。每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或者工艺美术展,看到有黑陶,我必上前观赏品评,末了总在心里叹一句:“不如梁子黑陶的精细。”下意识里,已经把梁子黑陶当成了行业标准。

每次采访国字号工艺美术大师时,我必提的一个问题便是文化产业的传承与发展壮大之路。对我触动最深的是宜兴紫砂。当年,宜兴政府每个部门的领导办公桌上都放着一把紫砂壶,他们都有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向每位推门进来的人推介紫砂。政府牵头,把紫砂大师和从业者凝聚在一起,这才有了宜兴紫砂的今天。

希望有一天跟人提起黑陶时,不用再解释“那不是黑色的桃子”。

编辑丨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