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团结一家亲 携手奏响新华章 | 我市成功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纪实

“德州荣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三连冠’。”10月20日,从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命名暨双拥模范单位和个人表彰大会传来捷报,我市社会各界群情振奋。

全国参评城市众多,竞争激烈,我市何以脱颖而出,卫冕成功?习总书记指出,步入新时代,双拥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作为革命老区,我市围绕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坚持与时俱进,顶层设计,勇挑重担,求新求变,退役士兵社会保险接续“齐河试点经验”“德州做法”成功且全国推广,枫桥式服务模式效果显著,全力打造“南有沂蒙山 北有冀鲁边”双拥文化品牌,多项工作得到认可,谱写出双拥新华章。


| 近万名村民14天完成搬迁,保障空军机场建设——红色基因代代传,倾力打造双拥文化品牌

我市是革命老区,“军爱民、民拥军”的光荣传统由来已久,在抗日战争时期,曾建立了著名的冀鲁边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有10万青壮年参军,50万民工支前,先后有1.9万名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生命。红色基因底蕴深厚,双拥氛围非常浓厚。

2009年,空军济南机场搬迁至齐河,当地启动了机场征地拆迁安置工作。都说故土难离,但为了军队建设、国防强大,德州人民顾大局、讲奉献,全力支持。在整个过程中,广大涉地群众舍小家、顾大家:14天,3个乡11个村2000多户近万名村民全部搬迁完毕;28天,4750亩拆迁村旧址平整并初步硬化;56天,7500亩土地提前交给机场建设。而现如今,当年搬迁的村民早已搬进新社区,过上了新生活。齐河县华店镇华中社区居民王立水说:“在战争年代,人民子弟兵流血牺牲换取了今天的和平生活;在和平环境下,我们有义务支持国防建设,支持部队建设。只有人民军队强大了,我们的生活才能安定、幸福和美好。”

市委、市政府更是全力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倾力打造“南有沂蒙山 北有冀鲁边”的双拥文化品牌。推出《孟祥斌》《大刀记》等红色影视作品,记录片《西征记》被“学习强国”平台采用。“军民鱼水情”系列活动深入开展,“红色经典进校园”故事会,送文艺、送法律、送科技进军营,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倾力打造红色国防教育基地,冀鲁边区革命教育基地管理中心获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称号,红色双拥文化深入人心。

坚守 | 部队优先,服务保障不打折扣———顶层设计,构建起具有德州特色的双拥格局

“军人是最可爱的人,没有他们站岗放哨,哪有岁月静好,尤其是现在面临的国际形势,更能凸显出部队、国防的重大作用。”市委书记李猛前不久在接受山东广播电视台“书记话双拥”栏目采访时表示,“德州虽然经济上并不是一个先发地区,但是我们不算经济账,要算政治账,要全力支持,该保障的我们坚决保障到位,该落实的坚决落实到位,不打折扣,不搞变通。只要是部队有所求,我必有所应,能够想部队之所急,忧部队之所忧,不断巩固和发展新时代新型军政军民关系。军民团结一家亲,试看天下谁能敌。”

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军事优先、军人优先的理念,高度重视双拥工作。各级党政军领导始终坚持在双拥工作中既挂帅又出征,时刻将重大部署、重要问题、重点环节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每年至少召开两次军地联席会议,主要领导每季度至少到联系点一次,宣传双拥工作方针、政策,听取部队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解决部队实际困难。遇有驻军重大问题或重大活动,随时召开专题会议。《德州市双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关于改革强军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党管武装工作的意见》《保障重点军事工程建设的计划》《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武装部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严格落实党管武装和双拥各项制度。建立起以考核奖惩为核心的双拥共建“四化”体系,双拥经费被列入财政优先项,双拥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领导重视提高到制度层面。

“最好的地方建军营,优秀的儿女穿军装,最好的岗位给军人,最好的条件给军属”。我市支持服务部队建设旗帜鲜明,大手笔投入,近年来,全市各级财政筹集资金20.55亿元支持双拥建设、优抚安置工军地联合投入2000万元加强基层武装部建设,投入1083万元在全省率先建成应急指挥控制系统,全力支持德州军分区建设,占地130亩的现代化高标准新营区,成为全省设施条件环境最好的营区。

担当 | 部分退役士兵保险接续“齐河试点经验”“德州做法”全国推广——打造枫桥式服务模式,全力解决“三后”问题

“感谢党委、政府,牵挂着我们老兵。我是1975年参军,1980年退伍,今年退休前,按政策补缴了63个月的社保费,国家拿‘大头’,承担了单位部分的3.2万多元,自己仅掏了1.6万多元,这样比直接办理退休每月多领500多元。”齐河县退役士兵原黄河板纸厂下岗职工姚光河办完社会保险接续手续,领上了退休金。

2019年年初,我市勇于扛起政治责任、先行先试,齐河县作为全国唯一试点,成功承办了全国部分退役士兵社保接续现场培训会。中央领导作出重要批示,“齐河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在“齐河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我市积极探索,明确办理主体,组成“一线办理组”并上门服务。这一做法得到退役军人事务部高度认可,退役军人事务部信息专报第33期以《扛起政治责任 用心用情落实 山东德州退役士兵社保接续工作办出温度办出和谐》为题向全国推广我市经验,并上报中央有关领导。

退役军人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退役士兵保险接续工作是落实好退役军人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克服一切困难要做好。这项工作接续的不仅仅是保险,更是党对退役士兵的温暖和关心,这也激励退役士兵能够“退役不退色 建功新时代”。

我市在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的基础上,今年3月又启动了新时代枫桥式退役军人服务站建设,全力打造温馨之家,解除退役军人的“三后”之忧。

在优抚政策落实上,实行“1+1”优抚对象医疗保障模式,为1.7万优抚对象购买商业医疗保险,这一做法在全省推广;率先实行优抚对象诊疗减免,全额免除报销、救助后不足5000元的医疗费用;率先将新增退役人员、农村籍60岁以上退役士兵和60岁以上烈士子女纳入医疗补助范畴;率先开展重点优抚对象轮流休养。安置岗位质量、优属工作质量等都稳居全省前列。近年来,特别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建以来,我市不断提高安置质量,军转干部参公以上单位安置率100%,退役士兵事业单位安置率82%,2019年军休干部接收安置超额完成700%,全省领先。临邑、平原入选全省军休干部医养结合试点。出台退役军人工作“35条”,现役军人子女100%按意愿入学、入托;每年拿出事业编岗位对随军家属定向招聘。在全省率先提高随军未就业家属生活补助标准。

支援 | 发挥优势,助力驻地建设——新时代支援地方更具针对性

在抗洪救灾前线、战疫一线……到处都能看到驻德部队官兵的身影。

驻德部队坚持把驻地当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急难险重任务中勇挑重担。近年来,先后参与完成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重大任务60多人次,出动官兵和民兵预备役2万余人次,抢救转移遇险群众700多人,挽回经济损失1.5亿元,树立了人民军队为人民的良好形象。2016年,我市遭受百年不遇的强降雨袭击,军分区迅速组织 500多名民兵应急队员投入抗洪抢险,经过2个昼夜鏖战,防守、加固堤坝7.6公里,围堵漫堤决口4处,排除险情17处,圆满完成任务。

新时代新作为。驻德部队发挥自身优势,全力支援保障脱贫攻坚、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双拥模范城(县)创建迎评等重点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驻德官兵响应上级号召,把参与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要政治责任扛在肩上。在德城区焦庄村,村民纷纷点赞:“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解放军,在军分区的帮助下,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村里更是旧貌换新颜……”原来,德州军分区为帮助该村脱贫致富,先后投入资金100万元,为村民建设养鸡大棚,开展绿化、亮化、美化项目建设,让村民离期盼已久的美丽乡村梦、小康富裕梦越来越近。像焦庄村同样受益的还有武城县东肖河等村镇,不仅村民收入得到大幅提高,村容村貌也得到明显改善。今年,军分区又投入110万元为武城县草一村发展莲藕与小龙虾套养种植项目。

据统计,近年来,军分区系统实行“人武部+”帮扶模式,先后投入扶贫经费600多万元用于扶贫帮困,挂钩帮扶的1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所帮扶焦庄、大秦社区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帮助6所学校改善教学条件,资助17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疫情期间,出动6000余名民兵参与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军地联合组织疫情防控演练,通过实践磨砺检验协作机制,为民兵有效发挥“六个作用“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 | 王秀青 通讯员 | 刘志新

编辑 | 李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