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亲|刘春燕(夏津)


父 亲


暮色中

你蹒跚走来

没有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

老态龙钟爬上了你的额头

斑白的发丝凌乱在风中

我双眼模糊

不忍看你老去的样子

扭过脸

不争气的泪水肆意横流


曾记得,小时候

你把我驮在肩头的样子

笔直的腰板是那样的挺拔

你健步如飞

吓得我紧紧抱着你的头

心底却乐开了花

曾记得,少年时

你送我上学的样子

岁月已经在你的脸上留下了痕迹

你四处奔走

为我凑足了求学的费用

推我踏上新的征程


曾记得,青年时

白发人送黑发人,你痛彻心扉的样子

泪水无声的划过你的脸颊

内疚懊悔

让你狠狠揪着自己的头发

把痛楚往心里咽下


……


你越走越近

我赶紧抹掉泪水,伸手搀扶

夕阳下,一对身影拖的很长很长

朝气蓬勃时

你是我的大树,为我遮风挡雨

垂垂暮年时

我是你的拐杖,陪你慢慢老去

那段艰苦的岁月

父亲今年已经66岁了。他拥有北方男人那高大魁梧的身形,线条明晰的轮廓和那股特有的硬朗之气。但岁月已经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足迹。鬓角的头发秃进去了很多,眉毛虽浓黑而整齐,一双眼睛却略显灰黄。他看人时,总是微笑着,露出一口整齐微黄的牙齿;手指粗糙,指甲缝里经常夹着黑泥。

父亲可是我们村的名人。

他高中毕业,正值“文革”时期。恢复高考后,奶奶和大伯让他去参加高考,但是他当时因为正担任村里小队上的会计,就放弃了这次机会。后来,村小学要代课老师,他毅然决然地把机会让给了大伯。大伯成功成为一名小学代课老师,后又转为正式老师,现在退休在家,过着悠哉优哉的生活。我曾经问过父亲:“后悔吗?”他只是嘿嘿地笑笑,不再理会我。

父亲和母亲结婚后,便跟着外公学起了木匠。几年后,自己也开门收徒。当时,因为父亲的手艺好,待人真诚、随和,生意兴隆,我家的日子过得很是殷实。

但父亲又是一个不安分的人。当村里许多头脑灵光的人做起棉花生意时,父亲也不顾奶奶、大伯、母亲的反对,加入他们的行列。那正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生意一开始是异常的好。于是父亲便不再局限于我们村、我们的小县城,开始往外扩大自己的生意。

安稳舒适的日子也就是在这时候结束的。我记得非常清楚。199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父亲从外面回来,和他一起来了三个陌生人,他们在我家住了下来。我偷偷的问了母亲才知道,父亲替人先后在我们周边的县市赊了几十万元的棉籽。起初,还断断续续的能收到货款,到后来就一分钱也不给了。父亲把我家的全部积蓄都拿出来,也抵不上,所以债主就住到了我们家。那是一段让我终生难忘的日子。父亲每天天不亮就走,骑着破旧的自行车去要债,很晚才回来,有时彻夜不归。我每晚都会陪着母亲等他。有时我也会在周六周日骑自行车带着年迈的奶奶去要债。12岁的我已知父亲的痛苦与艰辛。1992年,我中考失利,本是无心再读,却在父亲的坚持下,进入县城的高中。

以后,我在家的日子越来越少,徒增伤感的日子也越来越少,父亲脸上的笑容却越来越多。于是,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那些艰难的日子,是熬过去了。总之,是熬过去了!

现在,父亲的身板还是那么硬朗,村里的大事小情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还是那个村民眼中真诚、随和的“二木匠”。不同的是,他的两个女儿都已经成家立业,儿女双全。每次看到活波可爱的外孙、外孙女,父亲就笑得合不拢嘴。

安武林曾说过,苦难是人生的磨刀石,一个人的人生是否能散放光彩,就要看他能否经得住苦难的磨砺。的确,和苦难结伴而行,我们才能更加体会到幸福的美好;和苦难结伴而行,我们才会懂得更好地把握现在,珍惜拥有;和苦难结伴而行,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加精彩……说实话,我还真是有点感谢那段艰苦的岁月,那段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替父亲分担的日子。那是父亲和我最宝贵的回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