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于春英:怀念父亲

怀念父亲

□于春英

“父亲”,这个神圣而又使人倍感亲切的字眼儿,早已变成我保存心底、对已故父亲那痛彻心扉的怀念。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愿将父亲生前的点点滴滴撰写成文,以寄托对父亲的无限哀思!

父亲是一位典型的庄稼人。瘦瘦的身材,黝黑的脸庞,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总是透着几分机智。父亲脾气倔强但为人正直,不善言辞却心地善良。身为农民,可谓农家活里的行家能手。父亲严厉的背后,充满了对子女们博大的父爱。父亲的一生历尽艰辛与坎坷,但并没有压垮他那坚挺的脊梁。

父亲生于1916年,年轻时曾讨过饭,拾过荒,给富人家当过佃户。15岁时失去父亲,他与身患中风的奶奶和14岁的叔叔相依为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便承担起家庭重担,日子的艰难不言而喻。

由于家境贫寒,父亲在20岁上才娶了我母亲,先后生育了四个儿子和我这唯一的女儿。困顿的家境添上五张嘴吃饭,父亲使出全身的力气,也难得让家人吃饱肚子。父亲不得不长年累月在外面奔波,干过装卸工,拉过脚(即用人力车运送物资),去泰安卖过母亲织的老粗布,也曾肩挑食油到高唐去卖,重压之下长途跋涉,脚上每每磨起血泡。每次换回点粮食,看见孩子们狼吞虎咽、抢着吃饭的样子,父亲总是满脸的喜悦与慈爱。

后来在生产队里劳动,更显出父亲的精明与能干。经他饲养的牲口膘肥体壮,再难使唤的牲口到他手里都得规规矩矩。他种的西瓜个大瓤甜,他种的庄稼根粗苗壮,人们都夸赞父亲不愧是一位农家能手。

不善谈吐的父亲,在村里有着很好的口碑,谁家的红白事都由他张罗,从不嫌麻烦。他在家很严厉,但对孩子们从不多说什么。父亲以身示范,他的一个眼神我们便能心领神会。可父亲对我这个最小的女儿,却格外地“不客气”,每到放学后,父亲不是让我去拔草,就是去放羊,为此我也“记恨”过他。

直到有一次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对我说:“你父亲来找过了!”我的心“咯噔”一下提到嗓子眼儿,难道父亲会让我退学?我两眼直瞪瞪的望着老师,老师看到我惊怕的样子,“噗嗤”笑了,对我说:“你不要害怕,你父亲见你总是在家看书,怕累坏脑子,为了让你多玩一会儿,就让你去拔草或放羊,又担心你年龄小跟不上课,还给我建议让你溜级。”此时,我那颗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从此,我便懂得了什么是父爱无言,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人们常说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是人生之大不幸。父亲68岁时,67岁的母亲便撒手人寰。三年后,四哥也因重病去世。亲人的相继去世,给年迈的父亲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创伤,然而他带着三岁的小孙子,依然顽强地劳动着、生活着。

参加工作的我,隔三差五回家看望父亲,每当看到一老一小艰难度日,我便暗暗流泪。后来把父亲接到县城我家,本想让他颐养晚年,但他依然不愿闲着,又去当了一名环卫工人,此时的父亲天天乐呵呵的,可高兴了。

哪想到好景不长,父亲因脑中风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此时他已是75岁高龄了。虽然失去了劳动能力,但他还是以坚强的毅力生活着。从不会拿剃头刀的我,学会了给父亲理发。

父亲爱看京剧,动情处还会泪流满面。受父亲的影响,已是中年的我还成了一名京剧票友。后来在一次意外中,父亲又摔伤了腰,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我工作太忙,不得不由哥哥来照顾父亲。

2002年10月28日中午,突然接到哥哥的电话,说父亲发烧。我和爱人马上驱车回家看望父亲,躺在病床的父亲依然精神饱满,抓着我爱人的手,激动地说:“你们工作忙,老是来看我干吗?我没事。”谁料这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次日上午九点,天空下起了大雪,父亲的呼吸越来越弱,当我把父亲的身体从头到脚清洗干净后,父亲便在这银白色的世界里驾鹤西去了,享年86岁。

今天手捧父亲的照片,看着他那慈祥的面容,眼泪止不住簌簌流淌,父亲的身影犹如在我身边。父亲,我多想再回到从前,只要能看到您那不知疲倦的身影,哪怕让我再去拔草放羊,我也一百个愿意;女儿多想和您聊聊天,多想和您一起看看京剧,多想给您洗洗脚、理理发。但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

愿在另一个世界里的父亲,生活的轻松愉快、平安幸福!女儿永远怀念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