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手造:传统文化赋能美好生活

隽永的木刻刀笔书画、精美的德州窑红绿彩、精湛的手工皮雕技艺……连日来,一件件巧夺天工的“德州手造”,经媒体集中报道后,成为市民热议的话题。

根植丰厚的文化资源,“德州手造”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下,不断扩展业态、创新表达,在加快优秀传统文化普及的同时,成为带富群众的有效载体,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创新理念融入传统工艺

德州,作为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底蕴深厚、文脉悠长。大运河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交汇融合,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传统手工工艺。据统计,我市共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省级名录43项、市级和县级名录830项。

“传统手工艺来源于生产生活,烙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传承千年的生活美学,更蕴含着工匠们的精神风貌,对增强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倪靖寰认为。

“淬火而生,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叩之如磬。”在德州梁子黑陶博物馆,一件件融合古朴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的黑陶艺术品令人目不暇接。在山东省传统技艺大师、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设计艺术总监毛军看来,久远的文化渊源、先进的艺术理念、与时俱进的功能定位使得德州黑陶始终引领全国黑陶技艺发展潮流,成为一张熠熠生辉的地域文化名片。

如何让传统工艺品走入寻常百姓家,也一直是潜心漆画创作10余年的德州画家姚向东最大的心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我希望走出一条更亲民、接地气,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道路,获得更广阔市场。”姚向东说。

在省级非遗金丝彩贴传承人李爱民看来,一方面保持品质、保有特色,另一方面拥抱时代变化,才是传统手工艺发展的方向。借势“国潮”热,李爱民一改金丝彩贴以花鸟、林木古建、历史人物等为主题老传统,创作出了很多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团扇、挎包,赋予这项传统工艺新的表现形式,带动了产品销量大幅提升。“将手工艺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工艺推进,使之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做到以人为本。只有这样,传统手工艺才能实现长远发展,民族文化也才能达到真正的繁荣。”李爱民说。

从文化名片到经济名片

“目前,全市已有10多家黑陶生产厂家,产品种类超过1000种,市场份额占全国市场的60%以上,‘中国黑陶城’已成为德州响当当的文化名片。”梁子黑陶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梁丽霞告诉记者。回顾德州黑陶的“复兴史”,“产业化”是绕不开的关键词。

20年前,梁丽霞从7000元资金、3间租赁平房起步,开始了黑陶产业化的探索之路,从改进工艺、到组建上百人的工艺人才队伍,创新研发了近千个品种,让黑陶跨由工艺品向精端艺术品实现转变,不断拉长产业链条。

“非遗保护、文化传承是基本,产业是保障,要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统手工艺发扬光大,吸引更多年轻人愿意接过老手艺、传承老绝活。”梁丽霞说。

依靠产业化,德州窑红绿彩的年产值已经突破2000万元,产品销往泰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我们主要深耕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两大领域,同时开发了文创产品和文旅项目,极大地拓宽了销售渠道,让德州红绿彩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德州红绿彩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刘宇说。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以“文化+”为内涵的产业快速发展,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单一文化产品到多元、现代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46.24亿元,增速14.55%,居全省第5位。“今后,我市将继续鼓励‘德州手造’走出去,打通设计、研发、生产、人才培训等全产业链要素,构建能够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个性化、品质化、情感化消费需求的手造产品体系。”倪靖寰说。

传承技艺与增收致富并举

4月1日,夏津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虎头鞋传承人张晓芸带领着多名工人,热火朝天地赶制订单。今年是虎年,寓意平安吉祥的虎头鞋进入销售旺季,月均销售量都能达到500余双。张晓芸将县城周边爱做会做虎头鞋的人们组织起来,根据特长进行派单,分工协作。“目前已经有百余人加入我们,工艺熟练的一个月至少能挣3000元。”张晓芸说。

小手艺创造大财富。近年来,我市以市场需求激活非遗文化内在动力,聚力非遗产业发展。实施传统工艺振兴工程,对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实施生产性保护。进一步促进传统手工艺品的传承和衍生品的开发,引导企业扩大就业、改善民生,实现传承技艺与增收致富两手抓、两不误。

麦秸画工艺传承人刘成峰依托临邑县文化馆,每年定期组织麦秸画工艺制作培训班,让大家在了解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掌握一技之长。陵城区滋镇积极打造柳编产业链,成立了3个抒柳种植基地,发展了11个柳编加工站点,培养编织能手300余人,帮助50余名贫困户稳定增收、顺利脱贫。

手工技艺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不仅为后者提供了产业发展的机遇,同时也为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注入了精神力量。“从‘手艺’到‘手造’,从‘小手艺’创造‘大财富’、做成‘大产业’,不仅要做好保护和传承,更要做好挖掘和利用,使文化资源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如何让传统文化产业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如何做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倪靖寰说。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记者|马乐 通讯员|岳晓蕾
编辑|黄晓龙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