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立医院急诊科团队:与时间赛跑的生命守护者

这个团队,平均年龄32岁,面对危急状况,却无比从容老练;这个团队,忙起来连口囫囵饭也吃不上,却个个有使不完的劲儿;这个团队,工作之余热衷公益,将急救知识传播给万千群众——这便是德州市立医院急诊科团队。3月5日,他们被授予2017年度山东省“共青团员先锋岗(队)”荣誉称号。

不是在战斗就是在备战

“叮……”市立医院急诊室电话响起,有位老人突发心梗,值班医生郝军、护士王璇、司机崔鹏立即起身,跑向救护车。他们刚出门,铃声再度响起,另一组急救人员也急匆匆赶赴“战场”。急诊室里,还有医生正在为患者做检查。

急救现场如战场,这话一点也不假。科室主任蔡玉峰说:“我们每天的生活,不是在战斗就是在备战,随时准备与时间赛跑。”

急诊科的工作制度是“上24休48”,42名医护人员轮班,还要分为出车、急诊室、病房等多个岗位。去年,市立医院急诊科共接诊2.2万名患者,每天少则有三四十位患者,多则有近百位,在岗位上的24小时,他们几乎一刻也停不下来,吃饭也只能抽空扒拉一两口。

逢年过节也不例外,29岁的副护士长王霞告诉记者,刚过去的这个除夕夜,她从傍晚连续忙到凌晨3点,“年夜饭”是在救护车上吃了两个饺子。“我喜欢这个节奏,让我停下来反而难受,看到患者得救了,那种成就感常人体会不到。”王霞说话时语气温柔而坚定。

要快稳准精,还得会“疗心”

急诊医务人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首先要奉献,然后得快、稳、准、精——在急诊科干了24年的护士长王惠馨给出这样的回答。

“奉献”和“快”不难理解。“稳”意味着处变不惊,95后医生李凯对此颇有体会,他来急诊科工作了1年多,从第一天上岗时的慌乱,到如今的从容不迫,“稳”是他学会的第一项技能。“准”则代表面对患者要在第一时间给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学习和积累;在这个科室,每周学习讨论,定期外出学习进修早已成为习惯。“精”则要求熟练掌握每种急救技能,市立医院急诊科向来重视技能锤炼和技术进步,仅去年就开展了血液灌流等3项急救新技术;近两年有黄家进、郭丽霞、王璇、王彦昌、张海红等人荣获全市卫生应急技能大赛个人一等奖、全市优秀急救人员、全市医疗急救能力提升年先进个人等奖项及称号。

干急诊,不仅要会治病,还要会“疗心”。“大多数患者和家属的情绪或低落或急躁,我们倡导亲情化服务,就是要真正理解他们的情绪,给出适当的鼓励或安抚,也能为抢救创造好的条件。” 王惠馨直言常常受委屈,但急诊团队都练就了“金钟罩铁布衫”;还有患者通过被鼓励燃起了强烈的求生欲望,这是让他们最欣慰的事。

希望人人都掌握急救技能

“急诊科工作非常繁重,但每当医院组织急救技能培训、义诊等志愿服务活动,他们都积极参与,一年20多场,可以说是场场不落。”市立医院团总支书记杨洪刚说。

蔡玉峰告诉记者,多年工作中他发现,群众对急救技能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我国急救技能普及率不足1%,很多患者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家属的有效救治,生还或者避免致残的几率将大大提高,身为急诊科医护人员,我们有宣传普及急救知识的责任;这项工作我们做了十几年,为群众做培训之外,我们还重点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的医护人员,以点带面。我们的愿望是,人人都能掌握急救技能。”

记者|张晓航 通讯员|杨梅 张潇然 编辑|唐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