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探索乡村发展道路述评(下):“认真”模式开启业兴村美民富之路

未来的乡村什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但有一个共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将这张蓝图绘到底,武城县如何发力?

在武城县广大干部群众看来,若将蓝图喻为蓄势启航的飞机,干部作风是引擎,治理有效是起落架,生态宜居和乡风文明则是御风而行的两翼。瞄准“起飞”的关键保障,武城县重启“认真”模式,在改进作风上讲认真,在改革创新中求实效,厚植现代农业发展的土壤,既抓业兴、民富,更抓风正、村美、人和。

“一靠动作、二靠动作、三还是靠动作” 锻造真抓实干的铁军排头兵

眼下,武城镇中大屯村的村民刘佃虎最大的心愿是加入中国共产党。

“过去一门心思挣钱,总觉得入党离自己很远。”刘佃虎告诉记者,让他心思转变的,是武城县扑下身子干实事的党员干部队伍。刘佃虎在参与创卫工作时看到,党员干部一来片区便埋头干,有时干到晚上七八点,甚至连周末也不休息。

事实上,崇尚实干已经在武城党员干部中成为风尚。在武城,衡量干部有一个“两问四答”标尺,“两问”,即是否把群众的小事当成自己的大事,做到视人如己;是否把公家的事当作个人的事,做到视公如私。“四答”,即回答好是否向总书记看齐的问题、是习惯惯例大还是纪律规矩大的问题、敢不敢担当的问题、会不会业务的问题。

去年5月,老城镇小十八户村村民张廷玉反映村里因拓宽街道,担心2棵几百年的国槐被损坏,提出请有关部门予以保护。在武城县当年召开的全县领导干部会议上,县委书记张磊对这件“小事”现场剖析:“ 百姓说是古树,到底是不是,主管部门知不知道?为保护古树,村民在想办法、村里在想办法,职能部门在哪里?”

抽丝剥茧地提问,让在场的党员干部红了脸、出了汗,事后,不少干部表示,事件背后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值得警醒,必须放下架子、沉到基层解决问题。领导带头示范,改进作风有了强劲推动力。去年,武城县以创建国家卫生县城和国家卫生村镇为载体,狠抓城乡环境卫生改善,在全省城乡环卫一体化群众满意度调查中,位列48名,比上年度提升51个位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解决问题没有统一答案,具体抓是关键一招。武城县运用“实事求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两大工作法宝,提出任何一项改革举措都做到有的放矢,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尊重群众主体地位,依靠人民力量,打好人民战争。

重启“认真”模式。武城县要求干部凡事讲认真,认真对待每件事、认真对待每一天。“施工队”意识深入党员干部心中,在这里,县委是一线指挥部,从县委书记、县长到一般工作人员都是施工人员。武城县还提出,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蕴含的观点方法,必须内化为价值取向和行为标准,转化为实打实的“具体动作”。会议要讲清动作,文件要写明动作,少讲为什么、是什么,多讲怎么办、如何干。去年,市商务局下发《2017年德州市成品油专项整治行动方案》,为将上级文件“动作化”,武城制定了“商务局通告、镇街举报、联合查处、政府办督导”的“油四条”,提纲挈领,既明确了权责,也划清了路径,效果立竿见影。

“工作贵在落实,落实要有具体动作。抓落实,一靠动作,二靠动作,三还是靠动作。”张磊说。

既做“减法”,也做“乘法” 放权激活乡村治理一池春水

“村民大会难召开、村民代表大会难决议、村级事务群众难参与、村干部难监督。”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四大难”是不少地方的通病。

路在何方?在张磊看来,必须既做“减法”,也做“乘法”,通过放权推动“三个转变”:推动村级党组织领导方式从包办型、指令型向核心型、引领型转变;推动党政“独唱”向党群“合唱”转变;推动群众“看戏”向群众“唱戏”转变。

基于这种认识,武城县探索推行了集党的领导、群众主体和依法治理于一体的“支部统领、主体分工”村级治理机制。具体操作中,村党支部依旧发挥“主心骨”作用,村委会抓执行。在此基础上,设立村民议事会、村民监督会、村民理事会。其中,议事会成员由村民直接推选,实行结构席位制,每个村民小组(理事会)至少推选1名,针对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等行使村级事务协商决策权;在原村民理财小组基础上设立监事会,全面监督村务决策、村务公开、“三资”管理等;在县、镇、村三级网络的基础上,按每300人左右向下再划分一级子网格,每个子网格设立一个理事会,常态化开展议事协商、调节矛盾纠纷、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等工作,形成党支部领导、议事会协商决策、村委会执行、理事会落实、监事会监督、网格化管理的“一部四会一网”治理架构。

不久前,依托这一架构,武城镇肖邢王庄村解决了老大难问题。原来,村里计划对村东道路修整硬化,但个别村民在路边栽种了树木、开辟了菜园。肖邢王庄村两委将这个议题提交议事会,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并邀请种树、种菜的村民参会。村民找到了主人翁的感觉,“利益相关方”主动表态砍掉树木、拆除篱笆。

去年9月,武城县在具备条件的村推进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两个月时间,就有40个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2200多户、9100余亩耕地入社。

为解决“谁来种地”的难题,不少村党支部领办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与武城县专门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对接,以土地入股的形式结成利益联合体。志远粮棉种植合作社则拿机械化作业、生产资料入股,为其他合作社提供从种到收的全托管、半托管服务。粮食收获后,先分给农户保底收益,扣除成本后的盈余按比例二次分红,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既重“面子”,也抓“里子” 催生美丽和谐乡村新气象

何谓美丽乡村?不但有“颜值”,更要有“气质”。武城县一手打造生态宜居新优势,一手培育道德文明新风尚,既重“面子”,也抓“里子”。

“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一首打油诗,道出空心村的尴尬。

武城县将美丽乡村建设的着力点聚焦空心村,实施“美丽乡村·空心村整治”,对空闲宅基地较多、连片30亩以上、与大田相连的农村居民点,鼓励将其复垦,县财政按亩补助。

李家户镇后王庄村的王宝兴是受益者之一。他拆除了一处闲置宅院,获得了县里5.2万元补偿款和1万元“房票”。1万元“房票”是武城县对退出宅基地农民的奖励,农民在县城、镇区、新型农村社区买房时可等值使用。

“闲置宅基地住没人住、卖没人买、拆不敢拆。通过空心村整治, 不仅打通了土地要素城乡之间的关联,拓展了城乡发展空间,还实现了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改善农村环境的多赢效果。”张磊说。

人居环境改善了,并不意味着美丽乡村就建成了。武城镇党委书记王召华认为,改善了生态,还得给乡村铸魂,通过培育道德文明新风尚,让乡村更有“气质”。

武城县深入推进“四德”工程建设,2017年共有30余名先模人物或家庭被评为市级以上道德典型,连续5年被授予全省“四德”工程建设示范县。在农村,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先进典型评选,建好用好善行义举四德榜,建榜率达100%。同时,还开展了编排一台文艺节目、开展一次有奖答题、举办一场集体婚礼等“十个一”活动,将破陋习、树新风融入到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去年,在移风易俗全省电话调查中,武城县前进75个位次。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线,武城县在全市率先建立县镇村三级“星级文明户”评选体系,进一步增强讲文明、树新风的内生动力。

记者|任立松 通讯员|王玉磊 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