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惠彬
何为八旗兵?这应先从八旗制度说起。简单的说该制度来源于努尔哈赤创建的军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清军在没入关前,八旗制度是以军事为目的(即战时为兵、平时生产),兵器装备等均需自备的初级社会组织。入关后,它就变成了以封建地主经济为基础,以提供兵源为目的,为封建帝王服兵役、薪饷等均由朝廷负责的组织了。
在《满文老档》中记载:“聪睿恭敬汗将收集众多之国人,尽行清点、均匀排列,每三百丁编一牛录1,牛录设额真一人、牛录额真2下设代子3二人、章京4四人、村拨什库四人。将三百男丁以四章京之分编塔坦,无论做何事,往何地,四塔坦的人按班轮值,其同工、同差、同行走。”
故清朝的军队施行“八旗兵”“绿营兵”制,兵源为世袭制。清初,满洲“八旗兵”在山东有两处驻军营地,即青州府和德州。
清顺治二年(1645),原在德州驻防的八旗兵移防江宁(今南京市),这期间德州没有八旗兵驻防。八年后的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朝廷又从河间府调来满洲、蒙古的正黄、镶黄二旗的马步兵500名,携眷属驻扎在城东门里即今日尉署街和石头牌坊一带。
康熙十三年(1674),在德州驻防的八旗兵,奉命参加了讨伐吴三桂的战斗,胜利后仍回到德州原地驻防。这期间驻德州城的八旗兵,因战争及其他原因造成了严重缺员,至雍正年间仅剩344名,缺额156名,一直没得到补充。
雍正二年(1724),驻德州的八旗兵奉命,在驻德州满洲正黄旗的闲散中挑选了35名,在蒙古正黄旗的闲散中挑选了9名,在满洲镶黄旗的闲散中挑选了31名,在蒙古镶黄旗的闲散中挑选了14名,计89名拨令披甲。雍正三年(1725),又从京师拨满洲正黄旗甲兵22名,满洲镶黄旗甲兵35名,蒙古正黄旗甲兵14名,计71名补足了500人的名额。
并额定编制为:城守尉1名、正黄旗和镶黄旗满蒙固山章4名、骁骑校4名、笔帖式2名、马步甲兵500名、弓匠铁匠4名。
清乾隆二年(1737),又增加了50名步甲兵,另建新营于今建新街一带。额定编制为:城守尉1名、防御4人、骁骑校4名、笔帖式2名、马甲兵466名、步甲兵50名、战马250匹。至清嘉庆十一年(1805)驻防德州的八旗兵加其眷属共计2700人。
德州的八旗兵原属驻京都统所辖,清雍正九年(1731)青州府设都统后,改隶属青州都统。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改编为常备军,直至清朝灭亡。
注:
1、牛录:满语,汉译“佐”或“佐领”。牛录是八旗的基础,佐领是牛录的父母官,平时管理民间事物。战时为全牛录的指挥官。
2、牛录额真:官名,汉译“佐领”。早期满族出兵或狩猎时,每十人选一人为首领,称“牛录额真”。清天聪八年(1634)改名“牛录章京”,掌管所属的户口、兵籍、诉讼等。
3、代子:满语,佐领的副手,汉译“骁骑校”。
4、章京:汉语“将军”的译音。 清朝指有职守的文武官员,汉译名为参领。
5、本文资料来源九七《德州市志》、《德州文史》第九集及相关的文章资料,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编辑丨孙玉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