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桂:我的父亲

我 的 父 亲

□王桂

手机铃响,女儿打来电话,说又给她爸买了礼物,此刻,我心头不由一震,想起了我的父亲,顿时喉咙哽咽,泪水盈目。父亲虽然离开我有6 年了,可在我心里,父亲依然还在,还是像那大树一样,挺拔、伟岸!

父亲有我们姐弟 6个儿女,记得小时候,家里吃饭人多,劳力少,生活很拮据。父亲在贫穷的生活中,寻到了生活的乐趣,他在院子里开了个小菜园。那时候院子里没有水井,父亲天不亮就去村外担水浇菜,人们说他是村里起得早的人。当他干完这些,生产队上工的钟声才响起,他高高兴兴地再去地里干活,感觉他从不知道累似的。收获的季节很是喜人,爬满墙头的丝瓜,鲜嫩的黄瓜,紫红色的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父亲总是笑瞇瞇地望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他把最好的送给邻居老人们吃,之后才轮到我们吃。在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家中能吃上咸菜就很知足了,可我家已经有茄子西红柿吃了,这一切都是父亲勤劳智慧的结果。

后来父亲入了党,当了大队会计,一干就是20多年。他心系每一位村民,不管谁家有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或找到他,他总是义无反顾,送上贴心的帮助 。

记得1984年腊月的一天傍晚 ,村里一位大叔哭着来找父亲,父亲满是诧异地说:“不要哭,有事慢慢说,我能办理一定给解决。”原来他卖棉花的原始单据卷烟吸了,年终要拿这些单据去棉厂兑换粮、油 、饼肥的。父亲安慰着他说,明天去给棉厂商量,放心回家吧。第二天,父亲蹬着那辆大金鹿就往十几里外的棉厂赶,棉厂领导同意查找存根,前提是自己查 。无奈父亲每天往返家与棉厂。三天的时间,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查到了,记得那几天还下雪呢。拿到棉厂重新补的单据后,大叔只是嘿嘿一笑了之。有人说:为这事跑好几天,连个谢字都没听到。父亲听了,淡淡地说:为群众办这点小事,这不算什么。

2008年汶川大地震,近80岁的父亲在电视上看到汶川人民遭受巨大灾难时 ,不禁老泪纵横,他颤抖着手,从钱包里拿出100元,执意让我代他转交党组织,为灾区人民尽一份心意。这对于一个靠儿女给生活费的农村老人来说,很是让人敬佩。当听到赞誉时,父亲风趣幽默地笑着说,本老头可是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哦。

父亲年纪大了,我们把他接到县城居住,尽管人不在老家了,可家乡的父老乡亲也没有忘记他。这些年里,常有乡亲拿着新鲜蔬菜和刚磨好的玉米面和小米,送来让他尝鲜。父亲因病去世,回老家安葬那天,过了村东小桥,直到村西墓地,一路站满了自发送行的乡亲们,有的默默流泪,有的一直送到墓地并进行祭奠。我被这一切感动了:父亲得遇乡亲们如此厚爱,这一生值了。

父亲一生很平淡,但他为后人留下的品德和精神,值得我一生珍藏享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