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妈妈的书
□霍云贞
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妈妈,今生最佩服的人是我的母亲。
作者母亲周德香
在老家说起我妈妈,十里八乡没有不知道的,她出了名的聪明能干。妈妈的一生历经坎坷。爸爸和妈妈是师范的同学,他们自由恋爱结婚。妈妈是独生女,家境很好,爸爸却是父母早亡,弟弟妹妹一大帮。妈妈是为了追寻爱情和爸爸走在一起的。在1962年下放工作人员时,下放回村到我姥姥家,又成了一名农民。妈妈面对这样大的挫折很坦然,很淡定。在生了我妹妹之后,离开我姥姥家,搬到我们的家。生活的艰辛和变故让妈妈变得坚韧豁达,从一个生活优裕的独生女,从一个漂亮的女教师成为几个孩子的妈妈,丈夫不在家,独自支撑家庭的坚强主妇,带着一群孩子生活在一个陌生村庄,人们都赞叹妈妈为人处世的智慧和策略。她很快在村里建立起极高的威信让全村人都佩服。
“妈妈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妈妈对我们的影响无处不在。我看到妈妈应对生活危机时的勇敢坚韧。无论是在多么艰辛的岁月,都没有听到妈妈抱怨生活,她的坚韧不屈,她的睿智豁达,一直影响着我的性格形成。
在我们姐弟四个陆续考学离家之后,妈妈在闲暇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就像王树理先生说的那样,妈妈在师范读书时就萌生的作家梦想又苏醒了。那圣洁的初心召唤着她,妈妈在干了二十多年的裁缝后,又拿起笔来,去追寻埋藏在内心的梦想了。多年的农村生活是取之不尽的素材库,那些散发着泥土芳香的故事,带着她对生活深深的感悟在笔端流淌。她用朴实的语言,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鲜活的人物随着曲折感人的情节,构成跌宕起伏的脉络,紧紧抓住你,带入到欲罢不能的阅读状态。妈妈擅长细致入微地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出对人物性格高超娴熟的驾驭能力。
2007年,妈妈出版13万字的长篇小说《落凤坡轶事》,还有一些小文章,结集出版了《香土》。2014年,妈妈完成并出版了长篇小说《马莲花开》,这部53万字的作品历时5年。期间,我看到妈妈每天在各种碎纸片上的写得工工整整认认真真的草稿,然后是仔仔细细誊写到方格稿纸上。即使腿疼不能走动,也没有间断她辛勤的写作。2017年出版60多万字的小说集《满彩》,2018年出版70万字的长篇小说《奇人三奶奶》。相比妈妈的坚持和毅力,我们晚辈都觉得汗颜。妈妈,您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们最现实的榜样。
打开母亲的作品,扑面而来的便是浓郁厚重、甘甜凛冽的乡风民情。细腻的笔触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个个真实的生活场景。细腻独到的心理刻画是母亲的写作特点。这本文萃里人物刻画也是各有特色、个性鲜明。以一个个普通人的生活脉络为主线展开,但并不平铺直叙,而是围绕社会、时代的变迁,构架起亲情、乡亲的网状结构,突显出各类人物在大时代、大动荡的场景变换中不同角色的显示和情感世界的丰富,也使作品有了很强的立体感。
德州学院胡俊海教授评价我母亲的作品:“作品的文字语言也极具地域特色,用这样的地域语言,不仅口语性特别强,而且使得人物情态逼真、活灵活现。又都是在当地老百姓中使用频率很高的简洁用法,不仅读来亲切,而且乡风乡韵呼之欲出。诸多的地域方言的活用活现,更为小说独具的地域特征增光生色。”
妈妈写的小说都是以普通人物平凡的生活为线索,讲述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小故事不仅仅局限于主人公之间的悲欢离合,恩恩怨怨,更是通过他们的故事为我们讲述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变迁。《满彩》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到解放战争,一直写到新中国建立。《花婶》《除夕奇遇》《老金》每个时期都有一个鲜活的代表性事件,生动地反映当时的历史背景。
小说中没有惊心动魄的大场面,没有重大的历史事件描写,但平实的叙述中却真切地透视出人物的挚情实感,命运多舛的人生历程。小说构思奇妙,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叙述脉络清晰,故事情节流畅自然,人物的语言亲切朴素,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小说精彩细致地描述了鲁西北婚丧嫁娶等一系列风俗民情,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满彩》里朴实智慧的满彩和她的几个孩子,刻画得真实生动,呼之欲出。善良懦弱的花婶和她老实忠厚的大儿子、孝顺能干的小儿子,就像身边熟悉的邻居,触手可及。《除夕奇遇》也是源于真实的事件,所谓的奇遇都有实实在在的人物原型;倔强又机灵的孟生和文弱胆小的父亲像我们的庄乡一样活生生就在眼前。为了子女呕尽心血的《老金》,懦弱又善良的呆子老金,在临死前声声血泪地写给女儿的遗书,那番真挚细腻的对乡亲们的“还情”,读来无不让人动容;书中的角色一个个性格鲜明,活灵活现,组成了一幅精彩的人物画卷。
小说的文笔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真实可信,一个个人物的喜怒哀乐,一个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其实都是一个个历史缩影,是时代的简写。每个故事的构思都耐人寻味,故事的结尾常常是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胡俊海教授对我母亲的小说撰写了评论《乡风乡音蕴真情》,对我母亲小说的评价是:“作者全力描摹女性在时代和社会变迁中的人生轨迹,刻意捕捉、精心摹画平常日子和细碎人生中命运的蕴藉,以绵密韧长、细腻入微的笔墨细心涂抹,几十年间折射大时代风云的一幅农村生活变迁、农民命运转换的农村乡情民俗的画卷便迎瞳而立。”
母亲的小说中也充盈着一种哲理的色彩。如《除夕奇遇》和《天上掉馅饼》中,主人公的宿命感里蕴含着人性的光辉。在这种柔韧而睿智的叙事风格之中,表露出作者对那些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妇女、农民深深的同情。
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情感人,叙事是情感的依托,情感是叙事的升华。在《花婶》《老金》中,情感是涓涓细流、缠绵悱恻、不温不火的蕴藉出来的,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被感染、被打动,惊叹于她女性叙事的通感、睿智、技巧和力度,浸润在令人难以释怀的内涵十足、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之中。细节描写更是细腻真切,不仅情感起伏有致,而且更具画面感。最为精彩的场面叙述细腻周详,而且波澜起伏,前呼后应,让人感到既真切又符实;前挽后推顺理成章地叙事描写,让人感同身受,显示出母亲驾驭文字描摹细节的熟练功力。
作家王安忆曾这样阐述她的历史观:“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每一日都是柴米油盐,勤勤恳恳地过着,它也没有大的动作,小动作却是细细碎碎的没个停,然后敛少成多,细流汇大江的。”《满彩》里一篇篇朴实又精妙的小说就是以绵密韧长、细腻入微的笔墨去关注“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
母亲的作品是她对农民、农村的真情实感的流露,是在真实的土地上长出的真实的庄稼,有泥土的厚度和芬芳。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物,在同一个背景下所演绎的农村小戏。他们的聪明里含有几分狡黠,卑微却不自卑,贫寒却不贫贱,活得艰辛,却不失尊严。
母亲长期生活在农村,她的笔天然地带着乡村的空气与水土的意蕴,她的思维无法离开这片的热土。她小说的突出特点是扑面而来的生活质感,她的作品完全来自农村的各种生活和人物,在农村生活的海洋里,掬取一捧捧活水,随意放在作品里,那种只有亲历过才能描绘出来的细节,只有经历过才能写得出来的情感,透过所描写的那些活色生香的场景,就能领悟到她对生活的感悟力。同时,母亲的作品里大胆地写出生活中的矛盾,她笔下的人物,无法用“正面人物”或“反面人物”这样一些概念来框范,他们受着带些灰色的生活的影响与左右,就像《除夕奇遇》里的孟生,以恶制恶、以丑治丑,以不那么合法的手段,为自己获取合理的利益,这些形象也丰富了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的人物画廊。
母亲的小说有属于她个人的鲜明标记,有独特的风格与气质,透露着一种幽默、诙谐,从这些小说里,我们窥见乡间最智慧、最机敏的人们。农村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使之成为文学创作的厚土与热土,因着沉重的历史负担,因着我国农村几次大的变革,乡村所呈现给作家的是一个时刻都在变化、复杂得让人颇费周折才能理解的图像。母亲作品所做的乡村叙事是对生活的提纯和概括,把复杂的乡村生活浓缩在某个小小的人物身上。在《花婶》里,我们看到金钱对人们的腐蚀与胁迫,个别农民道德缺失造成的不孝敬婆母的种种丑恶。在《红、花、丽、叶》中写到不良社会风气对年轻人的影响。
中国乡土文学的传统源远流长,在我的心中妈妈应该是中国乡土文学的一个传人。对于中国农民历史命运的深切关怀与表达,始终都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命题。他们抬头看天,低头做人,忍辱负重,克勤克俭,本分善良……人物身上的性格特点等,都寄托了作者太多的道德理想。
母亲的一部小说命名《马莲花开》是有寓意的,马莲是一种野花儿,在鲁北贫瘠的盐碱地上,它随意地生长在田边、路旁,一丛丛,一片片,青翠、碧绿,人踩牛踏车碾过,它依然顽强地抽叶绽苞开放;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无人欣赏的马莲花春生夏长,美丽依然,在没水没肥的硬地上丛生。冬去春来,风雪霜冻,烈火焚烧,厄于牛羊,而它顽强生长,点缀大地。它的根深深扎在硬硬的泥土里,就像妈妈笔下坚韧的主人公,一次次遭受命运的劫难,却能够默默地忍受,坚强地承担,这正是鲁北大地上千万苍生的写照,面对艰辛的人生,勇敢又乐观,历经磨砺苦难,一代代繁衍生息。
我一直是妈妈作品的第一个读者,在书里我遇到生活中熟悉的乡亲,因为熟悉所以亲切,很多人物里透视着母亲那一代人的缩影。我也自认为是能够读懂妈妈的。读妈妈的书就像听她讲故事,她对人生的所感所悟都用最平实的语言描绘出来,留给我们,留给我们的孩子。其实,妈妈就是一本厚厚的书,教给我人生的知识,生活的智慧,值得我用一生去细细品读。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