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湾往事
□李宽云
在德州及邻近地区,有的地方习惯把村边的水塘叫作湾,把下水游泳叫作下湾。
其实,游泳只是农村人下湾的一项,姿势也很随意,大多是打着扑腾的“狗刨”。没人正儿八经地教,也没人正儿八经地学,基本上是边模仿边琢磨。但俗话说得好:乱打三年成教头。游的时间长了,哪个村也能出几名高手。
下湾最实用的功能是洗澡。夏秋季节,人们劳累一天,遍体流汗,衣裳黏糊糊地沾在身上,特别难受。这个时候跳到湾里洗洗澡,那真是又解乏又舒爽。生产队时期,因为要按时出工,男人们大多选择中午下湾,女人们则在湾边树下洗衣裳、做针线。到了晚上,女人会凑成一群,避开男人们,找个偏僻的地方洗澡,会游泳的则趁机在水里扑腾几下。
下湾的另一项实用功能是摸鱼。俗话说:“有水就有鱼。”过去湾里常年不干,不用撒鱼苗,就能自然生长好多鲢鱼、草鱼、鲫鱼、黑鱼、鲶鱼和鲤鱼。因为渔网少,一些男人就练出了扎猛子摸鱼的本领。这其中鲫鱼习惯待在水底,一有风吹草动,只会往坑洼里躲,最容易束手就擒。在生活尚不富裕的年代,不花钱还能吃到鲜鱼,这可是极具诱惑力的事。
夏秋季节的湾里更是孩子们的乐园。湾水有浅有深,让孩子们从嬉戏中学会了游泳。扎猛子,捉迷藏,挖紫泥,打水仗,水性差的最容易受到攻击。“战斗”结束,虽说弱者会得到安慰,但水性强的无疑会成为众人敬畏的王者。
孩子练习游泳被淹着是常事,偶尔也有被淹死的。过去曾有信封建迷信的大人,拿着纸钱、供品到湾边给水神上供。当然,凡事总有不信邪的。村里有个老实男人,生了个独苗儿子,怕他下湾出事,一家人就轮流看护。但一个顽皮小子哪里看得住?偷去下湾被淹着三次。第一次、第二次男人包了饺子去给水神上供,第三次被一个老汉拦住了,他指着饺子问那男人:“你就不怕水神吃馋了哇?”老汉当过“八路”,在村里说话很有分量,男人不敢顶撞,支吾着解释道:“算卦的说:这孩子今年‘犯水官’。”老汉拉过男人的儿子说:“从今儿起,我教他凫水,破破这个咒!”男孩乐得直蹦高,男人忙说:“大爷,你教孩子我放心,可他‘凶期’还没过呀!”老汉沉下脸说:“不敢下湾,一辈子都是‘凶期’;学会凫水,到了东洋大海也淹不死!”说罢,领着孩子下到水里,边游边教起来。男人不知是不放心,还是被说服了,也跟着下水学了起来。
几年后,男人的儿子成了村里的游泳好手,他再没给“水神”上过供,连过去一想就瘆人的“水官”也早已退避三舍了。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