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 刘成峰:麦秸画的传承与守护

用一根一根不起眼的麦秆,平整地粘在一起,然后熨烫在麦秸纸上,经过设计和描画,一幅目光炯炯、虎视眈眈的虎啸图,就这样呈现在人们眼前,一种浮雕立体的艺术效果,让人惊艳。这是经过刘成峰之手创作出来的虎啸图,而创作的原材料则是在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麦秸条。“学习创作麦秸画,不仅锻炼了我的手、脑,和耐心,而且让我很有成就感。”刘成峰说,“虽然要从搜集、加工原材料开始,耗费时间和精力,但每次看到最后出来的成品,就想要挑战更高难度的作品”。

麦秸画是一种以麦秆为原材料,通过对麦秆的加工与处理,然后设计,进行熨烫、剪贴、装裱等传统工艺制作而成的民间工艺美术。而要成为麦秸画的原材料,还需要将麦秆通过挑选、漂洗、蒸煮、晾晒等程序处理,用多条麦秸粘在一起,做成麦秸画的“画布”,用电烙铁作为“画笔”,结合温度的变化,烫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景色。刘成峰自幼爱好美术、书法,在1994年开始接触麦秸画,为了最大程度还原麦秆画制作工艺,刘成峰买了制作麦秆画的电烙铁、漂白和染色等专业器械,潜心研究麦秆画选材、制作流程。刘成峰介绍,相对前期的临摹、誊挞,最复杂的还是层次感的制作,除了要掌握不同的人物、动物的剪法,还要注意麦秆品种的选择,裙襦要选用长麦秆,动物羽毛、鳞片要选择金属光泽度高的麦秆,整个制作过程也是很枯燥和艰辛的。

当前,临邑县麦秸画面临着人手、宣传等困难,销售渠道也并不理想,麦秸画制作精美,但是销售价格也是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甚至有些画作能卖出上万元的“天价”。刘成峰说,“虽然制作麦秸画成本不高,原材料都来自农田,但要制作成画,还需要设计图样、底稿,要做好一幅美轮美奂的麦秸画是要花很多心思的”。作为德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麦秆画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成峰也是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在保留技艺的同时,还想要慢慢将这份手艺推向大众的视野,非遗的传承,对于他来说,更是一种使命。

为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加入“麦秆画”的传承行列,当地孟寺镇政府投资兴建非遗展厅,并将其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研习基地免费对公众开放,展厅内展品、麦秆成品、电烙铁、工作台、亲子DIY室等一应俱全,努力让非遗文化变身普通人可看、可学、可实践的艺术形式。切实维护和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更是为更多喜欢麦秸画的人,给予更好的传承和守护。

“您好,刘老师,我是一名民俗文化爱好者,对麦秆画的制作工艺非常感兴趣。能不能加您个联系方式,跟您学习一下呢?”“刘老师,我想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一下非遗展厅,让孩子们学习非遗文化,多多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请问您近期有时间吗?”只要有人想学麦秸画,刘成峰就免费接纳,只是希望通过这种免费教学,让人们能够认识麦秸画,让家家都能制作麦秸画,了解的人多了,麦秸画就能更好的走进大众视野,走进千家万户。对于未来,刘成峰说,“我希望麦秸画能够成为临邑县的特色产业,以麦秸画作为伴手礼,吸引人们来这里鉴赏和购买麦秸画,让麦秸画成为临邑县的艺术名片。”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通讯员|朱雪松 编辑|李艺
审核|张晓航 终审|朱代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