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移山:战火中走出的文艺老兵
□乔艳
1944年,抗日战争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期,日本侵略者使用铁壁合围、梳篱战术大肆强化对抗日军民的镇压,十分嚣张。当时,渤海区二分区司令员龙书金、政委曾旭清、政治部主任辛国治,领导二分区军民团结各方力量,建立最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7月下旬,二分区司政机关进驻滋博店(今陵城区滋镇),我党创办的抗日建国学校的第一期学员也赶到这里进行彩排,准备“八一”建军节庆祝大会的演出。演出当晚,宣传股长孟哲生宣布:二分区宣传队正式成立!抗日建国学校的第一批学员共30多人成为第一批宣传队员。这支既能宣讲政策,又能参与战斗的宣传队——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文艺宣传队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在一起,通过演出动员群众参军抗日,为促进德州的解放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年年已九旬的艾移山(原名范光勋),1930年7月出生于济阳县一户贫苦农民家庭,15岁时就加入了这支文艺宣传队,在硝烟战火中走过了山东大部分地区,也见证了这段党和人民的血肉情谊。
在抗日建国学校学习革命理论并接受文艺业务培训
1945年,艾移山听父亲说,家中没有钱继续供他读书,要送他去地主家做帮工。他十分难过。第二天,来到学校向老师寻求帮助。这位老师是地下党员, 常向他们传播抗日救国思想,艾移山早已对中国共产党萌生了热爱与崇拜之心,听说共产党创办了抗日建国学校,他毫不犹豫地报了名,成了学校第二期学员。为了保护家人,他改名艾揖三。
抗日建国学校只有半年学制,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学员们白天跟着二分区宣传股长孟哲生在树林里上课,晚上便跟着军队转移,如果途中遇到敌情,要参加战斗。在这里,他系统地学习了党的宗旨、基本方针和思想路线等理论知识,并通过时事和政策课了解最新的抗日形势,极大地提高了政治素养。同时,还接受了全面的文艺业务培训,学会了演奏乐器、演戏、谱曲、布置舞台等。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这一天,抗日建国学校宣布第二期学员毕业,艾移山因具有多种文艺特长,能够开展宣传工作,被留在渤海军区第二军分区政治部文艺宣传队,成为一名宣传队队员。
在跟着部队行军的同时,宣传队队员还要写标语、演出,部队走到哪里,标语就写到哪里,舞台就建到哪里,歌声就传到哪里。宣传队见缝插针,通过政治讲话、宣传报道、文艺演出、心理疏导等,动员群众参军、安抚受伤战士、救援被困百姓。当时物资匮乏,工作、生活条件都很艰苦,没有地方睡觉,就借睡在百姓的庭院、门洞,甚至是屋顶上;没有被褥,就在地上铺上麦秸盖上幕布;没有剧场,就在空地上临时搭起露天舞台,点几盏煤油灯照明。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宣传队除排演《白毛女》《刘胡兰》外,还从日常的战斗故事中选取题材,自编自排了《抓壮丁》《钢筋铁骨》等歌剧。1947年夏,宣传队先后到过临邑县兴隆寺、阎家、季家寨、田家口一带,通过短短两个月的演出与宣传,很快号召动员了数百名青年农民报名参军奔赴前线英勇杀敌。
编曲配乐,演奏乐器,指挥歌唱,样样在行,16岁光荣入党
艾移山在宣传队积极工作,不仅为演出节目编曲配乐、指挥歌唱,还会操着二胡、小提琴登台演出,遇到人手不够的情况还会及时转换角色,保证了演出顺利进行。因为表现突出,1946年4月,年仅16岁的他在班长周云鹤的介绍下,实现了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愿望。
入党那一天,班长周云鹤给他讲了毛泽东在七大闭幕时讲的《愚公移山》的故事:“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艾移山听到这番话后,不禁想到了抚养自己长大的父老乡亲,那些白日里给地主种田,夜晚还要推磨搓绳、看护宅院才能勉强糊口的贫苦农民,想到侵占我家园,烧杀抢掠的日本侵略者,艾移山下定决心要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同全中国人民一起把这两座大山移走。于是,艾移山将自己的名字“艾揖三”改为“艾移山”。
成为党员的艾移山不管走到哪里,每天晚上都提前把扫帚、铁锹等工具准备好,有时还会把它们藏起来,以免第二天早上没有抢到工具而无法给老百姓挑水、打扫庭院。平日里,他同战友一起帮助农民干活,闲暇时教群众唱歌演戏,时间长了,老百姓被宣传队精彩的演出和朴实的作风所折服,大家开始腾出自己的好房子给宣传队住,有时还给宣传员送红薯、土特产和煮熟的鸡蛋等,与宣传队员成了朋友。
经历了一系列炮火的洗礼,部队走到哪里,宣传队就跟到哪里。临邑战役,宣传队人员伤亡严重,从30人减到18人,但始终战斗在最前线。1944年从济阳两次东进,1945年9月解放商河,1945年10月解放平原,1946年春追歼禹城李连祥匪部和鲁西战役,宣传队一步没落下。当艾移山回顾我党走过的百年历程所取得的成就时,他感慨地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共产党歼匪除霸、建立民主政权,同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战斗共劳动,正是这种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情感,为共产党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打下牢固的根基,这也是我党最终能获得胜利的原因。”
庆祝济南解放,表演的《白毛女》《血泪仇》轰动泉城
济南解放后,宣传队进驻大华电影院,此时他们刚从解放济南的战场上归来,风尘仆仆,还未整装,为庆祝胜利,宣传队决定为部队和老百姓演出歌剧《白毛女》和《血泪仇》。听到这支30余人的宣传队要表演需要五六十人参与的大型歌剧时,大华电影院的经理十分诧异,演出这两部剧不仅需要足够的人数,要想演得精彩,服装、幕布、灯光、音响也需要特别准备,这两方面对于宣传队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但宣传队自己制作服装道具、自己搭建舞台、自己搬运戏箱,灯光、音效也是自己解决,克服了重重困难。参演人数不够,炊事员、卫生员都可以登台演出,且每人身兼数职,既可以是演员,也可以是伴奏者,最终,这两部经典大剧得以成功地在大华电影院上演。
艾移山参加演出的节目单
由于《白毛女》真实再现了恶霸地主对贫苦农民喜儿一家的残酷迫害,让出身贫苦乡村的解放军战士们感同身受,当时看戏的解放军部队刚刚召开过诉苦大会,人人心情激奋,在观看演出时难以压抑心中升腾的怒火,不少人向舞台上抛砖投石,以发泄满腔仇恨。当看到舞台上黄世仁欺凌喜儿的行径后,一位战士一时气愤难平,抓起原本靠在肩膀上的步枪,“咔嚓”一声把子弹推上了枪膛,瞄准了台上的“黄世仁”,幸好一旁的战友迅速起身一把将枪夺下来,才没有伤及演员与群众,在一番劝说之下,群众的情绪才得以安定下来,继续观看演出。宣传队排演的《白毛女》在大华电影院的首次演出就轰动了全城,此后的几次演出都是场场爆满,人人称赞。“你们还有这样的本事啊,能够演出这样的大戏,演出效果超出我们预期,真不愧是人民解放军!”艾移山至今还记得当年大华电影院经理对宣传队的评价。
传承红色家风,全家25口人9名党员
宣传队后曾改称“恒泉剧团”“二分区文艺工作队”“洛北分区文艺工作队”,1950年与洛北地委文工队、德州市文工组合并为德州地委文工队,1952年撤销。这支在硝烟战火中走过8年的宣传队根据形势需要集体转业到地方,宣传队员分配到全国各地的文教宣传单位。
转业后,艾移山先后任德州市电影公司经理,市委宣传部理论教员,德州市京剧团党支部书记、团长,德州市文化局顾问等职,1985年离休,享受县级待遇。如今,耄耋之年的艾老满头鹤发、精神矍铄,讲起过去的峥嵘岁月和心中的信仰时,言辞依然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这既是一位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换来民族解放的革命战士,也是一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诠释信仰的共产党员。在他的身上,处处闪耀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诚情怀和无畏奉献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敬仰!
艾移山生育了两儿两女,在他的严格要求下,儿女们都学有所成,全家25口人9名党员。2015年,艾移山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9年,荣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今年“七一”前夕,他又荣获“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原载于2021年12月10日《德州日报·德周刊》3版往事)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朱代军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