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王朝忠:我的清洋兄


我的清洋兄

王朝忠

我与李清洋是好邻居,好朋友,亲如手足的好兄弟。眨眼间,分别已数十载,久未见面,音讯全无。心中十分思念。那天晚上,竟联系上了!互相通话,共诉衷肠。纵有千言万语,也叙不尽那难忘的岁月和深厚的情意!获悉他耳不聪,腿不灵,靠双拐扶助行走……心情沉重,久久不能平静。真是岁月不饶人呀!


李清洋

遙想老兄当年,神采奕奕,才思敏捷,风流倜傥。

青少年时代,清洋兄是一个才貌双全的男子。高高的个子,白皙的面孔,宽阔的前额下,有一双闪烁着智慧的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乌黑浓密的头发,留着漂亮的发式,简直就像周郎再世!

当年他以优异成绩升入恩城镇小学,后来又迈入德州二中的大门。二中当时是省重点中学,在德州市首屈一指。

当时,交通不便,生活困难,清洋兄常常步行回家,到家时已是繁星满天,万家灯火。

第二天上午10点左右,在肩膀上斜挎一个青色粗布小包,装着生活用品及几个黑地瓜面菜团子,又踏上了返程的路。昂首挺胸,大步奔向前方,“心里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眼睛望远方!”

从老家到学校来回足有80公里。一年四季共步行800公里。中学六年,总计有5000公里。全是一步一步走下来的!相当于走了半个长征路,真是了不起!这种吃苦耐劳的老黄牛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那时望你远去的背影,充满了羡慕之情,我也暗暗下定决心,以你为榜样,走你的路!

1962年,清沣兄昂首挺胸步入赫赫有名的山东大学,令我仰慕至极。

那时人们刚度过三年自然灾害,生活还是很困难。正月返校时,大娘给清洋兄轧好一袋黑地瓜面,让他带到学校沏粥充饥。当时农民生活困难,既无钱,更没有粮票,只能是做到这样了!把它装入一个既无沿且底用烂麻绳捆绑的破筐中,大娘再三叮嘱,到平原城里,放到你哥哥家,让他们带回来,家里拔草用,千万别扔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啊!同时再三嘱咐清仑大哥多送你一程。我背着这袋盛满温馨母爱的地瓜面,送你到村东。然后清仑大哥背着继续前进。最后,你背着这袋地瓜面,步行15多公里,到平原,再到济南。确实是艰苦啊!今天的人能相信吗?但那时的青年人以吃苦为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清洋兄寒暑假放假回家,决不乱串门,埋头苦学,手不释卷,孜孜以求。晚上常常挑灯夜读。黎明即起,继续努力!真是“三更灯火五更鸡”啊!有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他奋发读书,文学修养和马列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真可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

毕业后,他被派往巴山蜀水,但他不以为意,更不怨天尤人。越是艰苦的地方,越是要去,一路穿峡出谷,跋山涉水,到了四川江津县。春到不择地,花儿照样红。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他步步高升,直至重庆市侨联主任。

清洋兄今年已80有余了!“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愿清洋兄以此为座右铭,向米寿,期颐,茶寿进发。寿比南山不老松!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王朝忠,1960年至1968年在平原二中读书。因“文革”辍学回乡,在恩城镇五里堡联中任民办教师,从教10年。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德州师专,后留校任教,直至退休!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李玉友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