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别让头盔成为应付交警检查的“道具”


□黄晓龙

炎炎夏日,街头巷尾总能看到这样一幕:骑行电动自行车的市民远远望见交警,一个急刹,手忙脚乱地从车筐里翻出头盔,往头上一扣,动作娴熟得仿佛排练过无数次。等过了路口,又迅速摘下,继续“轻装上阵”。

头盔,这个本该守护生命的安全护具,在这样的一戴一摘间,沦为了应付检查的“道具”,而真正的“主角”——安全,却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样的“表演”实在令人哭笑不得。明明知道头盔是关键时刻的“保命符”,却偏偏要把它变成“道具”,仿佛戴头盔只是为了演给交警看的一场戏。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侥幸心理在作祟,“路上车不多”“我就骑一小段”“不会那么倒霉”,可事故从来不会提前打招呼,更不会配合你的“演出”。数据显示,在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中,因颅脑损伤导致死亡的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0%以上,佩戴头盔可有效降低头部颅脑损伤和致死风险。

觉得戴头盔热时,是否想过,或许就是这一时的“怕热”,可能让瞬间的事故成为家人永远的痛。更值得深思的是,这种“表演式戴盔”背后暴露出的是规则意识缺失。戴头盔本应是自觉的安全习惯,如今却异化成了一场“猫鼠游戏”,交警在,头盔在;交警走,头盔摘,仿佛安全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不被罚款。这种扭曲的心态,不仅消解了规则的严肃性,也让安全防护成了空谈。规则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守护。如果连自己的生命都能拿来“讨价还价”,那再多的监管也拦不住侥幸的泛滥。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一方面,执法不能只停留在“路口突击”,而要形成常态化管理,让戴头盔出行成为肌肉记忆;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人性化的设计,比如推广透气性更好的夏季头盔,或者在社区设置“清凉戴盔”宣传点,用实际体验改变人们的认知。毕竟,安全不是“演”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戴”出来的。

头盔不是道具,生命也没有彩排。下一次骑车前,不妨问问自己:你是要做一个“应付检查的演员”,还是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主角”?答案其实就在你的头上。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曹清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