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莫入高价填报志愿的坑


□贾荣耀

近日,全国各省高考分数陆续公布,志愿填报市场也顺势热闹起来,形形色色的“规划师”与“内部数据”纷纷登场,收费从数百元直冲万余元,志愿填报已成一份热门生意。

不能否认的是,志愿填报关键且复杂,需充分考虑地域政策差异、历年分数、就业前景等。加上当今就业竞争激烈,专业选择重要性不断凸显,志愿填报市场始终热度不减。

然而揭开一些机构的伪装,充斥的却是虚假资质、话术陷阱与“保上”承诺的虚假诱惑。如,有咨询机构宣传团队“获得高考志愿规划师认证”,但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再如有的机构在鼓吹“一分不浪费”的同时,诱导考生降低目标院校,保全自身虚假“成功率”;还有的机构通过“滑档退档”“分数浪费”等话术,贩卖焦虑,鼓动家长动辄万元签署的服务合同,却找不到机构的违约责任——此非服务,实为设局。

其实,早在5月26日,教育部就专门下发过通知,提醒考生与家长警惕志愿填报高价陷阱,同时督促各地招考机构通过发布权威数据、组织线上线下宣讲、优化升级“阳光志愿”信息服务平台等服务考生,各项工作部署不可谓不细,通过这些官方渠道,家长和考生完全可以亲自上手,实现志愿填报的科学、精准。

此外,志愿填报也应该是青少年自主决策能力的一次演练,断不能委托机构花钱了事。若一味依赖高价机构,实质上剥夺了孩子认识自我、权衡选择、承担责任的契机。可以说,填报志愿本可以是青少年在人生十字路口“独立行走”的第一步,若被金钱和机构代劳,势必在其成长链条上留下了缺口。

因此,家长需克制焦虑,将填报志愿变为与孩子共同研究政策、分析数据、探讨兴趣、谋划未来的协作项目。考生也要主动学习利用权威信息源,掌握填报的基本逻辑与技巧。当家长与考生重拾亲力亲为的勇气,用好国家精心打造的公益服务资源,那些编织高价陷阱的机构自然失去立足的土壤。

(作者单位:德州市教育局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