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融合 共筑发展新格局
□纪富镇
城乡融合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重在重构城乡关系、塑造良好发展生态。它以打破城乡二元壁垒、重塑资源配置体系为路径,通过构建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产业协同共进、公共服务均衡覆盖的新型关系,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沃土。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农村地区因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人口外流等问题,成为制约全局发展的关键环节。城乡融合互促共进、协同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要兼顾城市与农村,解决“融什么”的问题。城乡融合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关键是建立健全“人、地、钱”等要素的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政策体系,破解要素单向流向城市的局面,促进要素更多地“回流”乡村。此外,更要将畅通人口流动作为城乡协同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城市人口向乡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完善城市人才入乡激励机制,为各类返乡人员提供财政、金融和社会保障支持,创造良好创业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快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让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进得来、留得住”,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要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怎么融”的问题。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下沉、向农民倾斜,是推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着力点。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高标准推进供水、污水管网、新能源设施等关键设施城乡同质同标。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缩小城乡差距。全面推进乡村建设,充分挖掘各地乡土文化底蕴,保留齐鲁特色民居风貌,彰显地域风情。注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鼓励农民参与规划设计、建设监督和后续管理。统筹乡村治理、环境保护、精神文明建设等重点工作,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谱写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新篇章。
要聚焦县域经济发展,解决“融得好”的问题。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重要抓手。需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产业、人口和资源要素向具有区位优势、产业基础的县市区和中心镇集聚,逐步形成“小县大城”“强镇带村”“强村富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以县城为载体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实现“以城聚产”;依托产业发展吸引人口就业,带动城市功能升级,达成“以产兴城”,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城乡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县域精准施策,推动大城市周边县城承接产业转移、专业功能县城聚焦特色领域、农产品主产区县城发展精深加工、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探索绿色发展路径、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新兴业态,将县域打造成为连接城市与乡村、促进要素双向流动的关键枢纽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坚实力量。
(作者系庆云县中丁乡党委书记)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尹晓燕
审核|冯光华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