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重拳整治,让网络“黑嘴”彻底闭嘴


张慧

7月2日,国家网信办公布了一批涉企网络“黑嘴”典型案例,“柴怼怼”“孟栖笔谈”“车说道”等多个账号因编造虚假信息、恶意诋毁企业、敲诈勒索等行为被依法处置。在网络空间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当下,整治涉企网络“黑嘴”既是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的必然要求,更是净化网络生态、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认清“黑嘴”之害,警惕伤企乱市毒瘤。在流量经济的裹挟下,一些不法分子将网络空间异化为牟利工具,形成了一条“编造谣言—制造舆情—敲诈勒索”的黑色产业链,不仅使企业遭受直接经济损失,更对市场秩序造成系统性破坏。网络谣言的“蝴蝶效应”,通过社交媒体裂变式传播,足以让企业陷入“发声则自证难、沉默则扩散快”的困境。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黑嘴”与企业竞争对手勾结,通过批量生产“产品质量缺陷”“核心技术剽窃”等谣言,干扰正常市场竞争,破坏公平营商环境。

法治出鞘亮剑,让“黑嘴”寸步难行。面对网络“黑嘴”的猖獗行径,法治成为最有力的武器。国家网信办此次专项行动聚焦恶意抹黑、敲诈勒索、恶意营销、泄密侵权四大类问题,对“柴怼怼”等账号采取关闭处置、纳入黑名单等措施,彰显了“露头就打、穷追猛打”的决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企业名誉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更从裁判层面明确了“主观恶意认定”“损害结果量化”等关键标准,为企业维权提供了清晰指引。法律的威慑力不仅体现在事后追责,更在于全链条治理,正如《法治日报》律师专家库成员苟博程所言,只有将行政处罚、民事赔偿、刑事惩治梯度追责机制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抬高违法成本,让“黑嘴”不敢再犯。

探索共治之道,守护清朗环境。铲除网络“黑嘴”毒瘤,需要政府、平台、企业、公众协同发力,织密“防护网”、筑牢“防火墙”。作为网络空间的“看门人”,平台需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国家网信办强化涉企信息管理,完善侵权投诉举报专区功能。企业自身也要增强维权意识,学习胖东来面对“柴怼怼”的无端指控做法,采取“数据公示+法律诉讼+舆论反击”组合策略,挺直腰杆维权。公众的理性参与同样不可或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每一次盲目转发、每一条情绪化评论,都可能成为谣言的助推器。广大网民必须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养成“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审慎态度,才能筑起抵御谣言的全民防线。

网络空间不应成为法外之地,企业发展更不容“黑嘴”肆意抹黑。当每一个“黑嘴”都受到法律严惩,当每一家企业都能安心经营,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器,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动能。

(作者单位:庆云县崔口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