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共享奶奶”,让养老与托育实现“双赢”


徐含笑

奶奶也能“共享”?没错!近段时间,在浙江、宁波、杭州、嘉兴等地,一群“共享奶奶”正悄然走红。这些奶奶们每天准时出现在幼儿园门口接孩子,并为小朋友提供放学后的“温馨陪伴”,为双职工家庭解决了“后顾之忧”。那么,“共享奶奶”为何能得以推行?又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共享奶奶”连起“夕阳”与“朝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节奏越来越快的城市里,双职工家庭中孩子放学后的接送和托管成了一大难题;而同样,一些退休后的老人也常常因缺少陪伴而感到孤独,他们内心也渴望被需要,也想发挥余热。因此,当社区牵线搭桥,让有余力的奶奶们发挥余热,给孩子辅导作业、讲传统故事,同时收获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这种“各取所需”的模式,恰如一把钥匙,打开了资源错配的锁。可以说,“共享奶奶”的志愿服务模式,兼顾了“老有所为”和“幼有所托”,一头连好了“夕阳”,一头又顾好“朝阳”,实现了缓解课后服务的难题,又促进了社会和谐。

“共享奶奶”源于对现实需求的精准回应。在江苏南京,参与“共享”的奶奶们教孩子包粽子、缝沙包,而孩子们则用稚嫩的歌声为奶奶驱散寂寞,这样的双向奔赴,让冰冷的“共享”概念有了滚烫的温度。从更深的层次来看,“共享奶奶”也承载着文化传承与代际融合的使命。在短视频占据孩子注意力的时代,奶奶们口中的民间故事、手中的传统技艺,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在宁波东钱湖镇清泉社区的“共享奶奶”课堂上,孩子们围在奶奶身边学写毛笔字,而孩子们则教奶奶用智能手机视频通话的暖心视频让人深受触动。这种“教学相长”打破了“数字鸿沟”造成的代际隔阂,让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

“共享奶奶”既要“托得住”,更要“托得优”。要让“共享奶奶”机制推行得更好,需多方面协同发力。在制度层面,要探索建立更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对有意向参与的奶奶,要进行健康状况等方面的综合评估,确保其具备提供服务的能力与条件;同时明确退出标准,当奶奶身体状况不适合继续服务或出现其他特殊情况时,能及时妥善退出。在社会层面,可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共享奶奶”的感人事迹,吸引更多有爱心、有能力的奶奶参与进来,也让更多有需求的家庭了解并信任这一机制。

(作者单位:乐陵市铁营镇人民政府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