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猛
近年来,在网络平台上,健康养生、财经投资、教育育儿等领域总能看到“专家”身影。但不少所谓“专家”实为“李鬼扮李逵”,他们或编造养生“秘诀”误导大众,或炮制投资“攻略”坑骗钱财,或传播教育“歪理”误人子弟。这些“伪专家”不仅扰乱网络信息秩序,更侵蚀社会信任基石。
针对这一乱象,中央网信办在2025年“清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特别强调整治自媒体发布的不实信息,尤其是干扰舆论、误导公众,不做信息标注、内容以假乱真,缺失资质、提供“伪专业”信息等问题。这一重拳出击,释放出涤荡网络空间的强烈信号。
“伪专家”泛滥,其危害不容小觑。凭借虚假的人设传播错误信息,在健康养生领域,推荐错误的养生方法可能导致人们延误病情、损害身体健康;在财经投资领域,发布虚假的投资建议可能让投资者血本无归;在教育育儿领域,传播不当的教育理念可能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当“伪养生”“伪财经”“伪教育”内容充斥网络空间,真正有价值的知识传播反而被挤压空间,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最终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认知秩序。
“伪专家”大行其道,背后是利益驱动。他们深谙流量密码,为了博取关注、赚取收益,不惜精心伪装“专业人士”人设,输出各种似是而非的“权威建议”。例如,一些“医美博主”毫无医学资质,“养生专家”缺乏专业背景,却在社交媒体上高谈阔论,误导公众。然而,细究之下,许多言论要么脱离实际,要么逻辑混乱,甚至纯粹是为了制造噱头、收割流量。
治理“伪专家”乱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互联网平台要压实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资质验证机制,尤其涉及医疗、金融、教育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进行多次审查,从源头截断“伪科普”传播。监管部门应加大执法力度,深挖推广渠道,对为假专家提供流量加持、广告投放的机构或平台施以重罚乃至吊销执照,形成强力震慑。广大网民要提升媒介素养,主动从权威媒体、官方认证渠道获取信息,对可疑账号及言论及时举报。
治理“伪专家”沉疴,绝非朝夕之功。唯有监管部门重拳断后、网络平台守土尽责、亿万网民共同参与,才能彻底斩断假专家的生存链条,让网络空间重归清朗、安宁。
(作者单位:庆云县委宣传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