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水观澜 | 抖音暑假“护苗”,为未成年人直播戴上“紧箍咒”


□鲍文慧

日前,抖音宣布启动“共建文明直播·2025暑期未成年人”专项行动,出台“未满16周岁禁直播、16周岁至18周岁需监护人书面同意”的硬规则,为未成年人筑起一道数字防护墙。这既是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规的精准落实,也为未成年人直播乱象戴上了“紧箍咒”。

早在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时就明确要求,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不得为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网络直播发布者账号注册服务。此次专项行动,实质上是将法律要求转化为企业治理创新,通过前置化、系统化的保护机制,降低社会治理成本。这种“防患于未然”的做法,比事后追责更具治理效能。

治理方式从 “被动应对” 转向 “主动设防”。暑假期间,未成年人的网络使用时长大幅增加,网络环境的健康与否对他们的成长影响深远。然而,对未成年人直播乱象的治理,经常遇到“规则滞后于现实”的困境。此前,部分平台虽设置年龄门槛,但通过借用身份证、虚假认证等方式即可绕过限制;一些家长甚至主动为孩子开设账号,导致未成年人保护沦为纸上谈兵。抖音此次行动的突破性在于,构建了“技术+制度+人文”的三维防护网:通过人脸识别与实名信息双认证技术确保年龄核实精准性;要求监护人提交书面同意书并留存备查,避免“口头同意”的模糊地带;对违规账号采取“直播权限回收”而非简单封禁,既形成震慑又保留改正空间。这种“疏堵结合”的设计,体现了平台对未成年人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深度理解——既尊重了其表达需求,又划出了安全边界。

新规也是 “商业逻辑” 与 “价值逻辑” 的再平衡。直播平台的特殊性在于,其算法推荐机制容易放大未成年人保护漏洞。比如,一个未成年人偶然出镜的视频获得高流量后,可能引发更多未成年人效仿,形成“破窗效应”。然而,未成年人不是流量工具,而是需要被保护的群体。未成年人保护是数字文明的“试金石”。当平台愿意牺牲部分短期流量,换取长期社会信任,实则是为构建健康数字生态投资。数据显示,实施严格年龄限制的平台,用户留存率和付费意愿反而提升了。这印证了公众对“有温度的科技”的期待。抖音的这种“灯塔效应”将倒逼整个行业重新审视商业逻辑与社会责任的平衡。

新规体现了从 “平台独舞” 到 “社会共治” 的协同进步。抖音此次的专项行动,为行业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标杆。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赛道上,各大平台都应积极行动起来。此前,腾讯、网易等平台纷纷发布暑期未成年人游戏“限玩令”,与抖音的举措相互呼应,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这不仅需要平台的自律与努力,更需要政府部门、家庭和社会各界的协同配合。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家庭要承担起对未成年人网络行为的第一监管责任,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社会各界也应发挥监督作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体系。

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抖音新规是一次积极且必要的尝试,虽然前路或许坎坷,但只要各方携手共进,就一定能为未成年人打造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让他们在数字时代健康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平原县王杲铺镇中心小学)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

(作者:​德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