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昭
暑假来临,“神兽出笼”让不少双职工家庭陷入焦虑,孩子的托管和看护成为棘手难题。近年来,德州市积极探索开展的普惠公益性暑期托管服务,既解了家长“看护难”的燃眉之急,也为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这种托管服务的变革,不仅是教育服务的延伸,更是一场关于社会责任与民生温度的实践。
破解“托育贵”与“托育难”的困境。德州暑期托管服务以“普惠”为底色,直击家庭育儿成本高企的痛点。市总工会通过“工会补贴+机构让利”模式,让职工子女享受到较商业机构价格低的托管服务;陵城区在86所中小学全面铺开托管服务,单日托管费用不足市场机构的三分之一。针对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临邑县邢侗街道推出“无忧计划”,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供免费托管,让“城市奔跑者”安心送单。这种“精准滴灌”的普惠策略,既避免了“大水漫灌”式的资源浪费,又确保了重点群体共享发展成果。这一模式实现了“三方共赢”: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场地补贴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源,企业以公益投入提升社会形象,家庭则以较低成本获得优质托管服务,真正让普惠政策可感知、可触摸。
从“看护”到“赋能”的质变升级。德州托管服务还构建“基础服务+特色课程+成长指导”的三维体系。在德城区实验小学,托管班开设了非遗剪纸、机器人编程等课程,孩子们在制作“德州黑陶”模型中触摸文化根脉,在编程调试中培养逻辑思维;市立医院托管班引入急救技能培训,让孩子们掌握海姆立克法等实用技能。这种“教育+成长”的融合模式,使托管服务从单纯的“空间提供者”转变为“成长赋能者”。陵城区教体局开发“家长成长课堂”,通过线上直播、线下沙龙等形式,为家长提供亲子沟通、习惯培养等课程。这种“托管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辐射效应,正是公益服务价值的深层体现。
构建“多元共治”的托管生态。德州托管服务打破了政府“单打独斗”的传统模式,构建起“工会+社区+企业+志愿者”的协同网络。禹城市总工会联合舞蹈培训机构、科技馆等社会力量,推出“公益课程超市”,家长可按需选择课程组合;平原县龙门街道招募大学生志愿者,组建“暑期成长导师团”,为留守儿童提供一对一学业辅导。这种“政府搭台、社会唱戏”的模式,既盘活了存量资源,又激发了市场活力。德城区开发的“托管服务数字平台”,集成课程预约、安全监控、家长评价等功能,实现服务全流程透明化;市总工会推出的“托管积分制”,将志愿者服务时长兑换为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形成可持续的激励机制。这些创新实践,为传统托管服务插上了数字化翅膀。期待更多地方能够行动起来,关注暑期托管这一民生需求,探索适合本地的模式,让孩子们的暑期更精彩,让家庭更安心,让社会更和谐。
(作者单位:德州日报社)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张明昭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