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学党
AI绘画一键生成爆款“新闻现场”,AI流水线创作的网络小说、短视频抢占流量高地,AI深度伪造的虚假信息在社交平台疯狂传播……当下,AI生成内容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通过批量生成、伪造或篡改产生大量粗制滥造、真假难辨的信息,像“雾霾”一样污染着网络空间。
“AI污染”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深度伪造技术制造的“完美”影像与文本,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边界,如浓雾中扭曲的路标,令大众的“事实罗盘”逐渐失灵。算法投喂的“舒适信息”形成致密的信息茧层,加剧社会认知的割裂与极化。海量廉价AI内容挤压原创空间,当思考被预制答案取代,当创造被模板复制淹没,思想的“含氧量”急剧降低,精神呼吸变得日益困难。
整治“AI污染”需压实责任链条,搭造多方协同参与的“防护网”。监管层面需打破地域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AI内容监测平台,整合网信、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形成线索快速移送的全链条治理闭环,对利用AI造谣者依法严惩,提高其违法成本;平台企业需主动承担主体责任,优化内容审查机制,加强AI生成合成技术和内容标识管理,推动网站平台提升检测鉴伪能力,从源头阻断虚假信息传播。只有多方协同、各司其职,才能织密AI治理的制度网络。
整治“AI污染”需提升公众意识,引导其实现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参与”的转变。不少网民在转发AI生成的“养生秘诀”“明星爆料”时,缺乏基本的真伪辨别意识。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民是AI技术滥用的受害者,但通过正确引导也能成为维护网络清朗的关键力量。要借助社交媒体、科普讲座等多元渠道,广泛宣传AI技术滥用的危害及相关法律法规,做好辟谣和普法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网民提高警惕,严守法律红线,多一些思辨,少一些随意转发,做网络空间的“守门人”。
拨开迷雾,见澄澈。在拥抱AI效率的同时,唯有以清醒的认知为盾,以责任的算法为滤,我们才能守护思想的清明,看清前路的方向。别让AI技术的尘埃,蒙蔽了人类望向未来的眼睛。
(作者单位:庆云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
德州日报新媒体出品
编辑|胥爱珍
审核|胥爱珍 终审|尹滨